15/12/2021 反反复复,爱情在夜晚还是跑掉了Messon Tsui 15/12/2021个体命运人文关怀关系女性小人物工厂底层群体情感方亮边缘人群 观影链接 《工厂男孩》 《往河流里爱》 海明威说:“在白天对什么都不动感情是极为容易的,但在夜晚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夜晚属于爱情,她又属于哪儿? 海明威说:“在白天对什么都不动感情是极为容易的,但在夜晚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导演方亮与 NOWNESS 共同创作、雎晓雯主演的《夜晚属于爱情》,讲述的就是一个属于夜晚有关爱情与追寻的故事。 作为影视圈的新面孔,雎晓雯希望通过角色和表演能展现自己的不同侧面;作为青年导演,方亮的创作始终围绕工厂展开,他用自己的关注为这些“沉默的大多数”发声。 孤独、茫然与脆弱随夜色倾泻满地,但似乎黑暗中还藏有什么?是爱情?是最忠于自我的直觉?问题没有答案,只是其中或许会有一颗种子。 深夜,镜头对准上海外环的旧彩票店,雎晓雯穿着宽大的牛仔裤,层层叠叠的外套,走进现场临时拉来的工人演员当中。那个瞬间,超模的形象暂时消失,她变成一个普通的打工妹,与周围人彻底融在了一起。 导演方亮在监视器旁静静看着,他终于感到了放心,甚至是有点惊喜。这是他第一次与雎晓雯合作,这场戏,就是《夜晚属于爱情》拍摄的第一个镜头。 《夜晚属于爱情》讲述的是一个属于打工女孩的爱情故事。年轻的工厂女孩小美在一个漫长的夜晚不断寻找着她的恋人,那个被苦苦寻找的男孩一直没有现身,小美坐上了陌生人的摩托车,似乎抓住了面对社会时仅剩的一丝安全感。 工厂里年轻人的生活和爱情,是导演方亮一直关注的命题。这位1991年生于湖南岳阳的导演,在23岁那年拍摄了他的首部纪录长片《工厂男孩》。纪录片的镜头聚焦三个在广东打工的“90后”男孩,讲述了他们各自与工厂的故事:不断从父辈口中听来的有关务工暴富故事,引诱着他们放弃学业加入打工浪潮,然而社会对于这群男孩的残酷考验才刚刚开始。 在《工厂男孩》之后,方亮的作品都围绕着工厂男孩和女孩的故事展开,他刚杀青的长片《去看大海》讲述的也是工厂爱情故事,而短片《往河流里爱》大约能算是这部长片的番外。《往河流里爱》入围了 NOWNESS 2020天才计划,也成为此次与NOWNESS合作的契机。 方亮将小美的脆弱和无助放在静谧广袤的夜色当中,并用以彼得·多伊格为代表的心理现实主义进行追踪。镜头里,除了夜色的黑暗和工厂生活的灰冷,更多异样的色彩被填补进来,这种色彩仿佛隐喻着人物内心的人格,以及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欲望。 融入夜色、化身为小美的,是超模雎晓雯。鬼马灵动、多面玲珑一直是她的形象标签,但她渴望透过流动的影像探寻自身更多的可能。在她与方亮的合作,她发现“导演很清楚自己要的东西。” 有一场戏,是小美去找自己恋人的朋友们,问他们自己的恋人究竟在哪里。在雎晓雯的理解中,这句询问是带着埋怨的,台词说罢,导演很敏感地发现了语气中的这丝埋怨,他告诉晓雯这不是他想要的,他希望小美在这时候是绝望的,是无力的。 这种提醒精准而平静,或许是因为方亮拍摄纪录片出身,他习惯交给镜头里的人去表达,总是拍完了一条再走过来很平静地说自己的一些想法。 “他的平静让我也能自己去思考问题。”雎晓雯说。 关于演戏,她最近确实思考了很多。起初,模特工作通常是平面照片,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她开始接触越来越多的短片拍摄。“我发现自己在动态里更能表达自如,最后呈现出来的东西也更完整。” 从那时起,她慢慢爱上了表演。对她而言,此次与NOWNESS合作的短片是一个绝佳的学习过程。了解电影、了解长镜头,了解大家的工作状态。她计划在日后为表演工作进行更多的准备和训练,“如果我真的有幸能参与更多,我真的还有很多准备要做,要学习。” 而在方亮看来,雎晓雯已然是一个很有天赋的演员。稍加调整,她就能够做出很正确的反应,融入了夜色,也进入了角色的轨道。 方亮是很有个性的表达者。在这个越来越趋同的时代,他坚持每个创作者都要提供特殊性,并将自己的特殊聚焦到了“地理性”上。他的成长经历和南方经济的发展是紧密关联的,自己也有在工厂工作的经历,因此在思考个人表达特色的时候,“工厂”逐渐成为了一个符号上的原点。 《去看大海》 方亮待映作品 “那是我18岁第一次面对社会,我家里发生一些变故,我很想逃避,所以去到工厂。社会第一次在我面前展开就是工厂的样子,是流水线的样子。”方亮回忆,当时的他感到自己一个人掉到了陌生的地方,这个地方与他的自我、他的过去,都不产生丝毫联系,以至于他每天都要和过去的朋友打电话,用这个动作来证明自己是拥有过去的、是存在的。 造访 2018 这种状态让他开始思考,工厂类似于一个小型社会,它代表着很多人初次进入社会,畏畏缩缩,但是又要和周围环境产生周旋的状态。工厂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场所,一切都可以与每个人的生活产生共鸣。工厂爱情和普通的爱情也没有太多区别。 也许工厂里的爱情很脆弱,很流动——年轻的女孩子从前没有获得过多少温暖,别人给予的一点好言、一点礼物就能把她打动;因为工作本身的不确定性,恋人往往突然而然就彻底离开——但脆弱和流动又何尝不是所有爱情的样子?“包括年轻人的爱情观和社交方式都是很相似的。” 造访 2018 的确在步入社会之后,一切都可以是个工厂。这种相通在雎晓雯身上已经有证实。作为模特,雎晓雯在看完剧本后对小美的“安全感缺失”感同身受。毕竟那些出国工作的日子,她也总是独自一人,也有找不到人、站在街头迷茫孤独的时候。更别提这份职业有很多不确定性,每天都在被选择。 这份不安全感成为雎晓雯和小美情感的连接点。方亮也想放大这种感受,对他而言,“工厂”不是本质聚焦的点,这些坦露的脆弱与无助,这些真情的状态,才是打动他的东西,也是他渴望去表达的东西。 而这份表达终将拥有意义,哪怕会很慢。 造访 2018 2018年,拍摄自己的第一部长片《造访》时,方亮希望拍摄一个家庭故事,完成自己和父亲的和解,甚至与家庭成员间达成一个长远的和解。 他邀请了家人参与演出,自己也成为了男主角,影片完成,他发现所谓的“和解”并未达成,但他相信有些东西已经在慢慢变化,家庭成员中也有人会被温柔的、柔软的东西影响。这就如里尔克写给青年人的信中的那句话:“如果春天要来,大地会使它一点点完成。” “其实小美让我觉得她是勇敢的。她敢于面对,敢于去寻找自己想找的人,敢于解决问题。”这是雎晓雯从这次表达里看到那一丝“春天”。而最终,当你看完这部短片,会在犹如一座工厂的社会生活中想到什么?你的夜晚属于什么?也许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 在短片上线之际,导演方亮写下了一段寄语:在疫情对行业、对无数人生存状况的持续影响下,我期望我们能早日回归正轨,让每一个迷茫、徘徊、焦虑的夜晚,都属于爱情。 原文发布自NOWNESS现在,非商业用途转载 All_Home, Uncategorized, Wechat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