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颟顸的爱国青年“小赵”,是很多人少年时代的缩影


历史长河终将记录与审判一切善与恶,而让小赵们在明灭不定时代里照亮自己、确认自己的力量,将永远照彻他们的一生。

最近的糟心事实在是多,自顾不暇、不安感与日飙增的基础上,又忍不住去网络上阅读了解时事动态,然后每每因现象和评论气到要掐人中。

对着图片施暴,暴力撬门带人走,当街殴打弱小,拳头对准同胞,发黑心国N财、罔顾他人生计和尊严的任意践踏……

诚如易中天所言,Y Q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仔细端详自己和周遭的朋友。私以为,还包括炸出了潜水多年的教唆者、反智者、愚者、奴者等。

多元的信息传输平台并没有让各领域、各层级的民众打开视野,反而愈加凭借喜好进行分门别类,择取自己愿意去相信的新闻。同时,又仰仗互联网如同太阳普照大地的平等性,令所有心怀鬼胎、各取利益的媒 体及自媒体肆无忌惮地传播 煽 动性、情绪化的不实报道。

换言之,他们利用了受众资历尚浅、没有辨析和独立思考能力,对复杂Z治事件和社会现象不具备精准判断的弱点,迅速培养了利Y集团以及位居高位者们所需要的”冲动型群体”。

这一群体以偏 激化的民族 对 立意识为内核,充当着涉及重大公共运动和国际关系 敏 G事件发生时的急先锋。

他们以“为帝出征”的好 战基因血脉贲张地横扫他们所认定的屁股坐歪或立场不坚定的G之叛者。此外,他们还将不利于所谓“团结”的个人发声和见地视为被D方收买的奸 X,通过压倒式的暴 力攻击获得成就感,在集 体主义的虚幻感召中赢得自我满足。

种种反智言行和过激举动与权Y操控方达成某种勾 结,逐渐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汹涌之火,疯狂席卷广袤大地,结果是纵火者也与之俱焚。

当人群相互谩骂和攻歼,黑白不分、明暗难辨,对“爱 国”的定义便走出了岔路。有的人是得 了一种爱 G 综合症,战 狼属性的词汇对他们而言是亢奋的 C 药,大量分泌多巴胺和内啡肽,用键盘、手机、嘴巴和拳头,站在自圆其说的道德制高点上发泄精力且免于承担施 暴的责任。

当然,这些人中也有不少个体随着受教育程度和自身经验的持续积累,拓展着新闻源的获取方式,聆听到多元声音和态度后,滋生出对虚构和伟大等语辞的整体性怀疑,变得不那么坚定,特别是个人价值遭遇群 体侵犯时,他们会发现爱具体的人,比爱飘渺的主 张 更为牢靠和符合真实的人性。

最终,这部分人以理想幻灭和精神迷惘宣告成年,犹如一场迟到却不留遗憾的割 礼。

由此,2015年香港电影节展映的一部纪录片《少年·小赵》所带来的思考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它以“爱国”为切入点,采用线性叙事、共7个篇章的方式聚焦一位90后的爱国青年小赵在2009-2013年间的自我蜕变,他从作为19岁的稚嫩高中生到进入大学成为热血青年,再到被时代环境裹挟、经历社会淬炼后主动的自我审视,迎来了阵痛般的对理想的祛魅和幻灭。

抛弃了浮夸、偏执,他反而愈加有血有肉,言行趋于“正常”,首先想要成为完整的人,进而反思主流现实对个体意识和自由的有意形塑和规训。

开篇展现的是2009年山西平遥古城之下土生土长的少年小赵,原名赵昶通。他和同龄少年不太一样,他关注国家发展、社会变迁,沉迷于浅读文史哲书籍,对其中提及的概念一知半解,但并不影响他异乎寻常地激情投入,散发着愣头青式的爱 G冲动。

2010年,钓Y 岛撞船事件彻底点燃了他心中炽火,他在街头声嘶力竭地呐喊“中国加油,还我钓 鱼宝岛,放我船长”。

痴迷红歌《我的祖国》《南泥湾》《九九艳阳天》的小赵自诩被命运选中,爱国成了必然的使命。他毫不掩饰对守卫边疆、成为战士的渴望,眼神直视镜头,干净纯粹,坦荡到异乎寻常,亢奋过度。

对偏安一隅的小镇青年而言,眼前的世界很小,小到只有平遥,心中的情感却在红色的电波感化下汩汩流淌,需要倾泻的出口。因此,L袖画像和血染的旗帜就成了不经怀疑的至高信仰。

可这样充满热望的小赵又是“可爱”的,纪录片用不偏不倚的克制手法,让我们看到小赵同时还是一个爱思考,有上进心,有强烈表达欲,对着镜头亦能沉稳自如的有志青年。

他积极地陈述对未来的憧憬和远大理想,具有青年人独特的浪漫主义色彩,而这股子劲儿是可以在力所能及的领域里有所作为的。

此外,在小赵身上我们还能看到很多同代人的缩影和浅 显爱 国观,侧面证明形式主义的爱 国教育对青年流于表面的硬性输入。

比如小赵骨子里并不排斥西方现代生活,他会在举着旗帜活动的间隙偷藏一听可乐,直觉告诉他“这个可口可乐不能拿出来,让人们看见这么爱国的行为,放上一个可口可乐兼职是变味儿”。

但他又流露出言行与内心的拧巴和矛盾,和当下狂热“粉红”有类似举动,比如用极端的话语说:“有个人,他竟然问我说,喂,你这一天干多少钱,我心中怒火中烧,真想揍他一顿。”

围绕小赵,纪录片亦不加美化地呈现了在中国数量最多的城镇文化业态以及认知相对闭塞的乡土文明。

当小赵顶住复读压力考上西南民族大学,家门放起鞭炮,这对整个家族来说是逢人可炫、光宗耀祖的大喜事。

然而家宴上,小赵酒后吐真言,对着镜头哭红了眼眶,情到深处,痛指世界是由谎言编织的。

他的学业是以弟弟放弃上学为代价,父母更是为了他的学费问题时常吵架,向亲戚四处借钱。

可见,出人头地,活出人样,这几乎是所有小镇青年和做题家们的奋斗目标,他们背负的不仅仅是自己命运的逆袭,还有连带家族门楣都能赚回本钱的沉重嘱托。

小赵头戴解放军式样的帽子,身穿迷彩服,拉着印有“中国 人民 解放军作 战指 挥部“的行李箱进入大学,在舍友的惊愕中于床头贴上“信物”——海报。

历史课一定要坐第一排,梁启超的文章信口拈来,对正能量晚会如痴如醉。

学校节目彩排,奏乐响起,大家读到“寒风凛冽,哀鸿遍野,华夏大地曾在屈辱中哭泣“,小赵情难自抑,号召同伴们把手伸出来一起大喊:“加油!”

大学第一个生日去唱KTV,他给朋友们唱革命歌曲,同学们笑懵了,他也不生气。红色歌舞朗诵预备环节,小赵情感充沛、下巴微扬,与靠提醒才能进入角色的搭档对比鲜明。

好在看似不合群的状态并不影响小赵和同窗们建立相互信任的情谊。他乐观开朗,乐于为学校、学生会和同学们服务。

换言之,他能够很好地融入大学,还和一个和他性情、爱好完全相反的四川姑娘谈起了恋爱,体验到了平凡滋味的惬意。

最重要的一点,他的个人意识也开始觉醒,打开了和世界接轨的心门。

书本里所描绘的飘渺崇高和个人现实处境间的巨大鸿沟在小赵的脑海中愈加清晰可见。

现实如一把重锤,凿开了他曾经偏狭的观念维度,在一系列校园琐碎生活中,他对妈妈说的“有 权 有钱,当然选择有Q,因为有Q就有了钱”有了新的理解,明白了军训教官所言“你要入 D,然后提 干”的含义。但这些答案,都有悖于小赵所执着信赖的。

为了进一步求证和解惑,他真的为了少年时所信奉的去付诸行动,而不只是嘴上说说。

亲赴大凉山彝族山区支教的篇章里,山路崎岖且封闭,需心理建设好久才敢踏上通往学舍的长长铁索桥。教室是土坯房,六个年级一个班,没有像样的课本和足量的桌凳,老师们男女混搭地群居在土楼里,一盏散发微光的黄灯、一口发锈的铁锅便是全部。

面对超出想象、教育无从下手的贫瘠,小赵仍然没有放弃过分热情地教连普通话都不会说的孩子们朗诵“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五星红旗。”

可是,这支仅停留十五天的支教队伍真正能带给这个地方的改变微乎其微。死水无力撼动,连升旗杆都没有、基本卫生都无保证、温饱堪忧的乡村,爱 G 显得不切实际,甚至有些心酸的好笑。

就像听到小赵提高分贝高喊 “中 G 万岁”时,少不更事、简单算术都不会、没有世界地图概念的贫困孩子们程式化的脱口而出“打倒 D 国主义”。

影片中后段,大凉山山区小学升旗的一幕似乎成为小赵单纯爱国情怀的佐证,毕竟当时的他,已经对社会 灰色的运作方式感到失望和无奈,自发使用“洗 闹”这样的术语来重新表述他对“蒸府”、“爱 G”等大词的直观判断,至此纪录片的时间张力得以彰显。

此外,主人公小赵这条成长主线之下,亦巧妙切入同期时事热点现象(如60大庆、打H、唱■歌、老旧居民群大规模拆建等)对个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个人无法挣脱时代的苦闷困顿跃出屏幕,直击人心。

至始至终绝无外人直接插手干预小赵的思想转向,他自觉褪去虚妄,在世俗化的过程中心灰意冷,对过去自己的无知感到尴尬和羞赧,继而有些愤青式的悲观厌世。

家乡平遥,小赵父母和爷爷家老房子被强拆或许是促成小赵斩断与过去自我关联的关键节点。

远处的推土机轰鸣驶入破旧不堪的老宅,行至暮年已然朽木的垂死老人,满是经年油烟和沉渍的土墙上象征爷爷以铁路劳 模身份赢得的奖状无疑是对“咱们 工人有力量”的大 锅饭时代的荒凉祭奠和控诉。

满怀一拳打在棉絮上的挫败感,驻足于一片废墟的小赵含着眼泪,悲伤地举起镜头拍摄着拆迁现场。

结尾处,唯有被红布遮面的伟仁雕像孤单地矗立着,遥望着斗转星移、荒诞难辨的过去、现在与琢磨不定的混沌未来。

敏感的小赵凭借自己的能力很难超越年龄和阅历的束缚,所以他对着镜头的每次哭泣都是发人深思的。

小赵挤出一丝笑容说:“时间是一把杀猪刀,一刀刀地剁,一刀刀地切。”

停止一厢情愿的单向奔赴,他提出疑问:“我们信奉的是一套,行动上是另一套,如此割裂之下,怎样才能做到契科夫所说的,把自己身上的奴 x一点点挤出去,用自己的脑子想问题呢?”

他坦然,不再去想当兵的事情,他想要先好好保护、照顾家人。彼时的他剃光了头,学会了“翻 墙”,建立了丰富的世界观,看问题愈加全面,也探索到与主流不太一样的各种真实书写。

接着他什么也不多说,将迷惑与疑问放在心里,暗地里咂摸,平静地走进自己的人生。

小赵失去的空洞又真挚的“情”可能在一代少年的成长史中不具有典型性,但的确照见了绝大多数同代青年共同拥有的爱国教育成长轨迹。

幸运的人,会在日后的学习和思考中对坚信不疑的概念充满怀疑,会在一阵左一阵右的晕眩中,重新确立妥善安放内心的秩序和方法,然后成为更坚定、更真实的自己。

没那么幸运的人们则继续活在群盲的幻梦中,过着自以为舒服,“还不算太坏”的小日子。

遗憾的是,后类人群往往是多数,而平凡的庸者是没有前后眼的。如汉娜·阿伦特在《黑暗时代的人们》中所写:“直到灾难降临到每件事和每个人头上的那一刻之前,它都被遮蔽着——不是被现实遮蔽,而是被几乎所有的关方代表们的高调言辞和空话所遮蔽,这些人不断地、换着花样地将令人担忧的事实巧辩过去,并以之证明他们的考虑。”

世间的青年男女很像电影《少年时代》里一句台词所描述的:“少年时代是迷茫的,也是轻而易举让人改变的。”

放弃参军理想的小赵看似选择了更为漠然、麻木的犬儒人生,从有强国志向的有为青年,变成了一个希望多赚钱来改善自己小日子的普通男人,但这种评价好像又是不准确的。

从后续的一些报道来看,小赵成了一名摄影师、纪录片导演,用影像记录过世的亲人、变迁的家乡、贫困山区的孩子……其作品《大凉山公益影像》获得过摄影比赛金奖,并被公益机构留意到且愿意出资赞助,这些资金为贫困孩子盖了一所学校——向日葵小学。

显然,小赵对国不是不爱,而是用更为务实的方式去爱,爱得更加成熟与深刻。

就像当年他从大凉山回到校园,把照片洗出来,寄给村民,村民们爱惜这些照片,好多家都挂在墙上的朴实回应。2016年,小赵在《少年·小赵》成都站放映会上说:

“在我还是少年小赵的时候,国家概念对我很教条化……现在,我可以理解为,国家也许是一片土地上的人民推选出的运 转机器,在这个意义上,它过于宏大,以至于跟个体生命联系非常脆弱;国家也可以是具体的山川河流,是勤劳的人民,甚至是我们的空气。”

“爱 G有不同的层面,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加纯净,掌握更多知识,向往更多美好事物,不被虚无浮华迷失,这就是一种爱国。”

相信每个生长在当下时代的青少年,都会受多方教育驱使将年少激情寄托到恢弘的目标上,可具体我们爱的是什么,恨的、反对的是什么,很难答得上来。

而十几年前幼稚年轻的我何尝不是如此?

听不进长者劝我多读文史哲著作,多以开阔的胸怀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多观察、少下判断,不要只听一家之言,不要轻信于强行被灌注的论调的谆谆告诫。将理想投射或是依托于某个具象且作古的人物,一意孤行地固守信息的矮墙和阵地,满腔国土之外皆为仇人的怨念,沉浸于狂妄的自大与虚构的谎言,视他域苦难为报应,视他者文明为野蛮,浑身上下充溢着戾气、冥顽与愚钝。

不过,终有一天,小赵们和我都有机会潜心阅读、独立思考,用好奇心和内驱力行走社会,横纵向地静心观看世界,会长出清醒、满怀大爱和良知的强大心脏,会在接受真相和多元文明洗礼后仍然充盈希望、共情近处的哭声和远方的哀鸣。


一言以蔽之,一个再渺小的鲜活生命,也能在成长中冲破非自己定义的崇高枷锁,重估和自视自己的价值和诉求,不再轻易为口号献身,不再把宏大叙事当饭吃。

更为关键的是,不再坠入以舍小我、灭私欲、为大家、为主义的教化陷阱。

也就是说,在自在自为的摸爬滚打中,一个青年会像一棵树,汲取养分,祛除杂质,有枯枝败叶亦无妨,待来年,新叶吐芽、花开满枝,终成郁郁葱葱、根深于地下的苍天大树。

布莱希特说:“真理是时间的孩子,不是权威的孩子。”

 

历史长河终将记录与审判一切善与恶,而让小赵们在明灭不定时代里照亮自己、确认自己的力量,将永远照彻他们的一生。

 

原文发布自小津叨叨叨,非商业用途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