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儿女孩逃亡记:还要多少被治疗的“晓迪”

小Cu  10/01/2022


从2022年1月1日开始,跨性别正式从国际疾病分类表中除名,从此跨性别不再被归类于精神和行为障碍。

跨性别女孩晓迪十七岁生日的当天,她被送进了一所“网瘾学校”。她的父母相信,这所学校提供的扭转治疗能够让她变成一个“正常的男孩子”。

“扭转治疗”是指试图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甚至电击疗法来强制改变一个人的性别认同或者性倾向

事实上,所谓“扭转治疗”已经在中国法律层面上被否定。2014年,中国首例同性恋诉扭转治疗案在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判决胜诉。法院明确指出“同性恋并非精神疾病”,该机构的治疗行为属于“虚假宣传”。

然而,由于父母以及其它的社会压力,仍有不少性少数者被迫接受类似的“扭转治疗”。强制“扭转治疗”给TA们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了严重的创伤。晓迪就是其中的一员。

在生日当天,刚满十七岁的晓迪被家人送去一所戒网瘾学校进行在生日当天,刚满十七岁的晓迪被家人送去一所戒网瘾学校进行“扭转治疗”。该学校采用全封闭式的军事化管理。在学校里,晓迪被“教官”羞辱和殴打。面对言语和肢体暴力,晓迪选择忍辱负重,等待逃跑的时机。

终于,趁父母来看望她的时候,她从小卖部逃跑了。她一直跑,跑到腿失去了知觉。她捶打着自己的大腿,想让自己再使出一点力气。那天晓迪穿的是短裤,腿上被划得全是伤口。从一片草丛里走过时,凌晨的露水滴到伤口上,她才开始感觉到刺骨的痛。

在城里躲了好几天,晓迪最后还是被人送回了学校。她开始写求救信,写了200多封,用尽全力往墙外一挥。但纸条被学校里的人捡到了,又是对晓迪一顿毒打。

电影《晓迪》是一部讲述跨性别女孩晓迪从网瘾学校“逃亡”故事的纪录片。北同文化邀请到了《晓迪》的导演陈军米和高国,听TA们讲述电影背后的故事。

01 “扭转治疗”

陈军米:

疫情期间,由于隔离等种种原因,许多LGBT群体包括跨性别者被迫出柜。TA们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要面对父母不理解甚至过激的反应。有些人遭遇了家暴,甚至被送往全封闭的学校接受“扭转治疗”。晓迪就是其中的一位。

我们希望让晓迪的故事被更多的人所关注。让大家意识到,这些机构提供的“扭转治疗”给带来了什么样的痛苦。TA们所经受不仅给TA们本人,家庭,以及整个社会都造成了创伤。

晓迪的故事也给了许多有过相同遭遇的跨性别者勇气。在媒体报道过晓迪的故事后,湖南的有过类似经历的一位跨性别者也勇敢地站了出来,揭露提供“扭转治疗”的所谓军事学校。

晓迪在影片里面说,她经常做噩梦。她会梦到自己又被父母“绑架”去了这些学校,又陷入当时的情境当中,不断地被霸凌,被侮辱。

我们希望能让大家意识到扭转治疗对TA们造成的伤害有多大。一些经历过扭转治疗的人,往往会陷入抑郁焦虑之中,甚至有的会自残自杀。晓迪一开始找工作的时候,她发现自己很难与陌生人正常地沟通。在经历那样的遭遇后,正常的社交对于她来说都变得很困难。这种创伤真的是影响了她的一生。

晓迪现在也是在很痛苦的一个阶段,她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来慢慢疗愈自己

02 “社会的缩影”

陈军米:

对于不了解跨性别者这个群体的人来说,晓迪妈妈的讲述可能有一定的启发性。

一开始她拒绝了我们的邀请。之前也有媒体去采访过晓迪的家人。而在新闻报道之后,面对来自社会的指责,他们觉得非常无奈。他们认为自己也是受害者,这件事情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创伤。

晓迪的妈妈也清楚他们做了一件错事,但在传统的家庭关系中,父母很难做出让步。而因为晓迪想要接受性别重置手术,她与父母的关系也逐渐恶化。

在我们拍摄纪录片的时候,他们两边都希望我们能够从中说服对方。晓迪希望她的父母能够履行自己先前的诺言,支持晓迪完成手术。而晓迪的妈妈寄希望于我们,希望我们能从中调节,劝服晓迪不要做手术。

 

家人对于跨性别者的不理解是很常见的。特别是当TA们希望得到父母的支持去进行激素治疗以及做性别重置手术的时候,家长的态度一直都在反覆。

 

一方面的原因是,许多父母对性别重置手术几乎一无所知。晓迪妈妈也针对这个手术问了我们很多问题,比如做这个手术会不会让寿命缩短。

 

另外一方面,是基于对自己子女的担忧。因为他们身边没有这样的例子,媒体上也很少类似的报道,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做过手术后是否能够被社会接纳,是否还能够生存下来。所以从个体层面上,我觉得父母这些担忧是合理的,也是正常的。

 

但是从跨性别子女的角度,要让父母知道跨性别不是病,跨性别者也是正常人,所需的沟通成本太大了。TA们的处境往往很艰难,很难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

 

影片中,晓迪母亲讲述了他们“教育”孩子的历程,以及作为跨性别者的父母的困境和焦虑。中国每五个跨性别未成年人当中就有一人有扭转治疗的经历。 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当问题普遍发生的时候,对于个体的苛责就会显得无力。我们希望相关的讨论能够超越对于父母的批评,希望观众看到目前社会对于跨性别者的种种限制与不接纳。影片也集中表现了,当晓迪走出家门后遭遇到的种种歧视。在这个意义上讲,家庭就是社会的缩影。

03 不是一个悲情的故事

陈军米:

虽然这部纪录片的题材比较沉重,但我们不希望它是一部悲情的片子。我们更想让大家看到晓迪的积极和乐观,一个看似是弱者的人,为了自己的理想生活,可以为之持续地努力奋斗。

 

即便她遭遇了这么多挫折,这么多的磨难,但她都一直没有放弃自己。在“网瘾学校”里,她一直在想各种办法逃出去。她没有屈服于父母和学校的“治疗”,在受到折磨时也没有想过放弃,一直对生活充满希望。

 

我们在拍摄的时候,开着车带晓迪重新走了那天晚上她“逃亡”的那段路。我们都特别惊讶,因为这条路实在是太长了。那天晚上,到底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她跑下去的?

 

在影片最后,晓迪一边走,一边想象着她做完手术之后的理想生活。其实,我们当时在一起逛街,她开始说到希望做手术后,能够穿上漂亮的裙子出去玩。我把这个对话记录下来了,因为这是晓迪的梦想。

高国:

还有一点我希望大家能够思考的,就是为什么有许多像晓迪一样的跨性别者会遭遇“扭转治疗”等暴力阻碍。

 

电影放完之后,很多观众都会意识到整件事绝不只是晓迪父母的错,还有提供“扭转治疗”的学校,以及社会根深蒂固的偏见。

 

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晓迪告诉父母自己应该是一个女生,大家都非常支持,成功地完成了性别重置手术。没有歧视,没有谩骂,也没有“扭转治疗”。而要达到这样的“Happy Ending”,需要来自各界的努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

 

从2022年1月1日开始,跨性别正式从国际疾病分类表中除名,从此跨性别不再被归类于精神和行为障碍。但要达成社会对跨性别者的一致尊重共识,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

原文发布自北同文化AllForQueer,非商业用途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