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区粤语片研究述评
粤语片是香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得到蓬勃发展,一直是香港地区电影研究中备受关注的对象。通过考察粤语片在香港本土的发展脉络、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主要观点,可以梳理出香港地区粤语片研究的基本面貌。
二十世纪最**,最难以被人理解的****
二十世纪最悲惨,最难以被人理解的政治动荡之一的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和一位美国人响应了毛泽东号召的“革命”。
北京独立影像展
北京独立影像展(Beijing Independent Film Festival)成立于2006年10月6日至16日在宋庄美术馆举行的开馆展“人之道影之道”独立电影论坛,原称“北京独立电影论坛”,2009年起正式更名为“北京独立电影展”,此后于2012和“中国纪录片交流展”合并成立“北京独立影像展BIFF”,由栗宪庭电影基金主办,栗宪庭先生创立并担任艺术总监。北京独立电影展一年举办一届,集合了国内最新的优秀独立电影作品,是国内最重要的独立电影节平台之一。 近年来,影展已发展成为中国一个较具影响力的独立影像展,但该影像展的发展也吸引了当局的注意。2012年,在宋庄举行的独立影像展在开幕仅3小时后便被当局拉闸断电,观众被驱散。2014年,影像展仍然举行,但在开幕前夕被当局叫停,之后其宋庄的办公所在地遭到断水断电,执法者强行进入带走了电脑、文件和电影资料,甚至在交涉中发生了肢体冲撞等一系列事件。
独立风景文献计划Vol.46 — 段锦川
段锦川,1984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之后长期在西藏工作,曾就职于西藏电视台。1992年回到北京,成为独立纪录片制作人,导演。曾拍摄作品《青稞》、《蓝面具供养》、《青朴--苦修者的圣地》(合导)、《广场》(合导)、《八廓南街16号》、《天边》、《加达村的男人和女人》、《沉船-97年的故事》、《拎起大舌头》 、 《粉墨春秋》 等。1997年,其获得中国首次由法国蓬皮杜中心授予的“真实电影节”首奖。
焦点影人 | 用影像纪录时代变迁中的生命经验 ——对话杨荔钠导演
杨荔钠的影片聚焦于时代变迁与岁月流逝中个体的生命轨迹与身份认同。历史与现在,遗忘与宽恕,衰老与重生……看似矛盾的生命经验在她的创作体系中互融共生。从独立纪录片,到女性三部曲,杨荔钠始终扎根于复杂而矛盾的现实语境,探索人性隐蔽却又动人的面向。她拍摄女性,多角度、全方位地讲述女性的多重身份与心路历程,展现女性的困境、苦痛、抗争、勇敢与温柔。她拍摄老人,拍摄独臂少年,拍摄骑马少女,展现他们不屈而顽强的生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