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民为第三届“十荐”写下了一万两千字
2022年6月1日,张献民再一次以个人的名义,公开向国内的影像作者征集他们的作品:第三届“十荐”的征集。他的意思不变:“我将以个人名义推介一些。不能说是十佳,我不能保证它们是最佳的,我的自由就是保留判断的个人性。在他看完453个片之后,第三届“十荐”的片单新鲜出炉,他为这些推荐影片分别撰写了短评,分享给大家。
焦点影人 | 用影像纪录时代变迁中的生命经验 ——对话杨荔钠导演
杨荔钠的影片聚焦于时代变迁与岁月流逝中个体的生命轨迹与身份认同。历史与现在,遗忘与宽恕,衰老与重生……看似矛盾的生命经验在她的创作体系中互融共生。从独立纪录片,到女性三部曲,杨荔钠始终扎根于复杂而矛盾的现实语境,探索人性隐蔽却又动人的面向。她拍摄女性,多角度、全方位地讲述女性的多重身份与心路历程,展现女性的困境、苦痛、抗争、勇敢与温柔。她拍摄老人,拍摄独臂少年,拍摄骑马少女,展现他们不屈而顽强的生命力量。
如何让纪录片走得更远?纪录片发行与营销经验研究
「完成之后-台湾纪录片发行及营销经验研究」为纪录片工会委请计划主持人施佑伦,计划研究人员陈婉真和何思莹,针对近十年来具代表性的台湾纪录片发行经验所进行的访谈计划。
90后导演跟拍一块石头,入围多项国际大奖
纪录片《石史诗》聚焦在一块大理石身上, 跟踪了其在希腊和中国的贸易过程。 中国老板收购的希腊矿山开采出大理石, 经过中国国企收购的雅典比雷埃夫斯港, 运往福建泉州港, 随后被制成建材、雕塑和冰箱贴, 经过义乌市场,又重新贩回希腊。
今夜,藏地影潮继续涌动,纪录片与独立电影失语
“藏地新浪潮”这个名字我第一次见到大概在2009年、2010年的时候,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做了一个我的作品展映,当时他们就用了一个“藏地新浪潮”的说法。大概2010年之后,因为松太加和拉华加的电影,国内也逐渐有了这样一个说法。我觉它是对藏地电影区别于以往的藏族电影总体的概括或称呼,这是关于创作方法上的概括,是对这样一个现象的概括。
丛峰:从故乡出走,在乡村记录
大多数得不得奖都只是运气游戏而已,评价影像的标准本来就是相对的。影像应该是艰难的,因为它必须探索,这也是我想强调的“贫乏电影”要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