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凝,生于1972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

李凝,生于1972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公共戏剧发起人,剧场导演,电影导演,戏剧治疗导师,中国实验电影、肢体剧场领域代表人物,肢体艺术家、独立影像作者。1997年成立艺术团体“凌云焰肢体游击队”(The physical Guerrillas),巡回演出于海内外,后成立“j 城制造”(Made In J-town )电影实验室,20年来始终进行着中国剧场和电影界最前沿的探索探究。他的戏剧作品曾参展阿姆斯特丹“夏天舞蹈节”、比利时根特艺术节、日本东京剧场艺术节、乌镇戏剧节、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等国际戏剧节;他的电影作品曾参展鹿特丹国际电影节、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等国际电影节并获奖;他的影像作品曾被众多美术馆、博物馆等学术机构收藏。作为策展人,他曾主持并参与运作了济南方峪ART艺术节、潍坊乡村戏剧节、莱芜国际工厂戏剧节等平台。
情色作家及其自慰方式
李凝/中国/2003/时长不详/彩色/普通话、山东方言/实验
编剧:李凝/主演:李凝

以身体语言和镜头语言相结合的方式,对人的各种身份的存在依据,进行了深度探索的哲学影像”
导演阐述:
我曾经和一位作家朋友彻夜畅谈,他说他在小说中要创作许多的人物角色,为此他可谓绞尽脑汁,为了使这些角色生动鲜活,他体验、他观察、他积累……他经常分不清自己是笔下的人物还是“作家的自我”;而我则告诉他,其实他创作的那些角色都是他自己的影子,都是他大脑意识深处的某个自我,当他在写一个女人的时候,他就“变”成了那个女人…..当他刻画一个老人时他就成为了那个老人….其实所有这些人物都脱离不了作家本身的许多特征。
这次讨论也触发了我的灵感,在现实生活中我经常感觉到自己的角色、身份在不停地变换,甚至混淆(男与女、观看与被观看、灵魂与躯体……)……在冲动之下,我就开始了新剧本的创作,这其实也是一场哲学的学习—关于“存在主义”的,关于身份的存在依据的探究。
我首先写的剧本其实是个分镜头的脚本:就以那位作家朋友为主人公,在他出场之前,那些他创造的人物就已经存在了(这个创意也表明哲学家罗兰-巴特的观念,即:作家的身份是虚无和暂时的,反尔是那些人物、情节、场景….才构成了他的“作家”身份),他开始写作,笔下的场景,和人物都成为实在的景象发生着.
获奖展映:
2003年 香港跳格舞蹈影像(Jump frame Dance Video)“评委会特别推介作品”
2005年 新加坡国际影展
2005年 比利时新媒体影像展
2005年 北京大山子艺术节(DIAF)影像论坛(Video Forum)
2005年 第二届中国艺术三年展
2005年 北京首届dv电影节
2009年 第四届北京酷儿影展
2009年 韩国Indie Space “Li Ning’s Collection”
2011年 山东首届影像展
1966/1986/2006
1966/1986/2006
李凝/中国/2006/时长不详/彩色/普通话/纪录、剧情、实验、剧场

当“文革”成为一种文化消费,生于80后的中国年轻一代与“文化大革命”真如表面那样看去没有联系吗?造成中国青年对本国历史认知的断层原因又是什么?作者试图用身体和影像进行实验性的探索,重点已不在于描摹再现,而在于年轻一代对它的感知触摸。
导演阐述:
实验短片是否只能成为视觉冲击和各种炫技的实验场?作些纯粹形式上的探索,满足于艺术家自我意识的呈现?我对多年以来的这种认识持不同见解,无论何种电影类型,何种艺术形式,都是应该根植于我们脚下这块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土壤。只是因为各品种的种子基因不同,所以成长起来的外貌样式不一样而已,但是他们的营养绝对来自于共同的土壤。我说这些,是因为我做此作品时,已经不再把“实验”当作类型而成为我自己表达的藩篱,什么都可以困惑和模糊,只有表达和思索才是最重要的。
获奖展映:
2007年 上海迷仓自由电影节最高奖(Mecooon Free cinema Festival)
2007年 荷兰“Cinedans”国际实验电影节
2008年 造影青春:第二届重庆民间映画交流展
2009年 韩国Indie Space “Li Ning’s Collection”
未完成2号
李凝/中国/2007/17分钟/彩色/普通话、山东方言/实验
编剧:李凝/主演:李凝、吴艳丹、陈老

这些永远也不会完工的大厦在中国被称之为“烂尾楼”,它们在被我发现时已在济南郊区存在多年,进入这些荒废建筑时,我被巨大的死寂、阴暗所征服震撼,身处其中就有想创作和反抗的欲望,但作什么我一无所知;藉着遵从着某种感应,我和她开始即兴动作随意拍摄……长久的拍摄期完毕都不知要做什么……
在最后的夜晚,一条蛇进入我的梦中,多日以来潜行于身体与建筑表层之下的必然主题豁然呈现—-伊甸园!此伊甸非彼伊甸,没有花草和天堂,冷硬且丑陋不堪……但诱惑和原罪还在,封闭的心理和环境空间还在!
每个深夜只有自己面对电脑,且剪辑且细细分析,竟然是对神和传说的质疑!对经典文本“伊甸园”概念的解构.“伊甸园”在我这里成为一个阴谋!关于那些造人与旧约的神话正似这些建筑,未在人间完成神谕(迹)却已然被人类荒废遗忘……
获奖展映:
2008年 第五届中国独立影像展 十佳实验短片
2008年 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
2009年 韩国Indie Space “Li Ning’s Collection”
2009年 美国 Portland “China Design Now”展
地貌-2 Land Forms-2
李凝、Erikk Mckenzie/中国/2008/30分钟/彩色/普通话/剧情、实验
编剧:李凝/主演:Erikk Mckenzie、 李凝

沙土/水/天空/两个人体……除此之外好象别无生命
这样一个没有时间、地点,没有开始,没有终点的不明星球
他俩不知从何迩来,向何而去?他们之间的关系?
伴随着几个从未露面的“外星人”的对话
沙/水/时光/动作……一切都“循环往复”、“返回”
并在更大的时空坐标上依然前进着
面对这一切不是我们所看到、触摸到的真实
我们只有叹息和怀疑
恍然身受——
在这个宇宙时空中
人类自身的未知命运与方向
获奖展映:
2008年 第三届北京独立电影论坛
2009年 第24届意大利都灵同志国际电影节
2009年 第四届北京酷儿影展
2009年 韩国Indie Space “Li Ning’s Collection”
2011年 山东首届影像展
胶带 Tape
李凝/中国/2010/175分钟/彩色/普通话、山东方言/纪录、剧情、实验

历经多年,我对胶带的研究和使用达到了痴迷和疯狂的境地。
我在舞台上再现、在生活中撕扯、在思想深处胶着……无处不与它共鸣、共生。
在中国这样一个魔幻国度中,我的所作所为注定成为荒诞中的荒诞,以及最终走向徒劳与尴尬。
随着国家大事件的不断发生,我被卷入各种极端行为中,
在那里,我终于用自己的身体把“现实”重构,达到了与“超现实”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但最终,我成为一张照片,被社会的力量贴向一张求职表格,被迫地运行于国家机器之上。
导演阐述:
这是一部纪录片,因为它记录的是我的精神生活,而非传统纪录片的表面真实。
这是一部剧情片,因为再好的编剧也想象不出那些离奇的情节与发生的巧合。
这是一部实验片,因为它的内核是一种无畏探索的实验精神,而不在于表面形式。
历时5年,3次搬家(包括被拆迁),4次电脑损坏,2次被审查, 30多个人当过过摄影师,演员换了4拨人,身体受伤无数…….
倾囊而出、砸锅卖铁……
我已经把自己变成胶带了,牢牢贴在《胶带》上面。
作完这个东西,我算是对自己的半生有个交待。
获奖展映:
2009年 欧盟-中国文化交流项目”Chin-A-Move” 青年编导资助奖
2009年 北京伊比利亚当地艺术中心
2009年 韩国Indie Space “Li Ning’s Collection”
2010年 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光明未来单元
2010年 北京大声展
2010年 第七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 十佳影片
2010年 第七届中国独立影像展 十佳纪录片
2011年 韩国全州国际电影节
2011年 波兰时代新视野国际电影节
2011年 云之南纪录片电影节 “幻面奖”
2011年 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 第十届纪录片电影节
2011年 第五届重庆独立影展CIFVF5 主体放映
2014年 山东时代美术馆
2017年 香港碧波押艺术空间 决绝-1997年以来的中国独立纪录片展映
2020年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 “艺术家肖像”主题展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