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南屏晚钟》相梓 & José Val Bal

 24/02/2023


二月份的《焦点影人》很荣幸邀请到了《再见,南屏晚钟》导演兼编剧相梓,还有摄影师兼制作人José Val Bal一起上节目,内容围绕着中国独立电影的实践与对话讨论。

《再见,南屏晚钟》基本上就是两个人的团队,相梓负责导演与编剧,José Val Bal是摄影师,也是制作人,那两个人同时也兼任了后制的工作,比如相梓负责英语翻译,José Val Bal负责打字幕。

“信任”就是相互认同,早在电影开始拍摄之前,二人已经经过了无数次的讨论,从选演员选场景,相互信任也可以减少很多沟通的时间。

当相梓把已经修改了超过20遍的剧本交个给José Val Bal时,二人每天都对剧本研读推敲,直到选场景。鉴于预算有限,二人的共识事实上帮了预算不少忙。二人把毕生的积蓄都放到这电影里边了,一切都必须节约,很多时候,摄影师必须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捕捉到导演所要表达的东西,导演也必须给予摄影师信任,相信他能够完成任务。

在进行剧本的初步写作之后,相梓开始有意地与故事中的人物拉开距离。虽然故事包括了一部分的自传色彩,不过相梓认为成分不超过一半。更多的是,相梓选择了观察人物,创建更丰盈的血肉,也因此更能达到戏剧性的效果。虽然如此,相梓还是相信,做为第一部作品,从个人的经验出发,有助于提升作品的水平,毕竟许多细节,很难凭空想象。

另外,作者也得相信自己的自觉。虽然第三者的观点是重要的,不过作者的第一手经验是可贵的。

至於演员,他们也都给了导演他们的信任,因为他们知道这导演跟导演自己的经历有关。不过这并不是说演员完全是被动的。记得在包水饺的那一幕,拍摄的当时,一演员建议了摆上西红柿、青瓜等,丰富了桌上的食物色彩搭配。

另一方面,这电影完全没有得到政府任何资金的赞助,却也同时不被承认,至今,这电影依然是一部无国籍电影。导演乐观地认为,也因此,这是一部国际电影,不属于任何国家。

也因此,这电影没有机会在电影节以为播放。José Val Bal认为这不是坏事,因为商业院线关心的只是盈利,不关心艺术电影。相反地电影节给予电影真正的支持与鼓励。

关于为什么电影选用了50年代流行曲<再见,南屏晚钟>,英语译名却没有沿用,反而选了20世纪艺术家米罗的画名《A Dog Barking at the Moon》,相梓认为片名的原意是连接了歌曲的情意结,这连接一旦直接翻译成为英语,是完全无效的。反而是米罗的画名,更能反映了剧中人物的关系,更贴切电影的想象空间。

那么观众的反应又是怎样呢?相梓认为很多文学、绘画、诗歌等等,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够被理解。因此,她自己本身并不着急。对她来说,电影能够在预算以内完成,而且已经传达了她所要表达的,已经满足了。

问及相梓对于华语独立电影的未来,相梓是乐观的。在她之前,很多人投入了华语独立电影的创作,内容触及了各种议题;现在她看到更多的年轻电影工作者投入华语独立电影,这是非常好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