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没有条目的电影,这次选出来挺多!


导演线上交流:是什么使今天的话语短片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

 

主持人:感谢大家今天来Cathyplay的线上交流,今天我们的主题是:是什么使今天的华语短 片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这是化用美国现代派一幅画的名字。其实就是想聊一下最近几年华语短片的创作生态和创作趋势。我们今天就随便聊一聊吧。请的两位嘉宾是王淞可和黄悦。王淞可是北京电影学院的青年学者,黄悦是业内非常资深的策展人、制片人和出品人。先请两位跟大家打一下招呼。

黄:大家好,我是黄悦。

王:大家好,我是王淞可。

主:今天的两位嘉宾都参与了今年First影展短片的初审工作。还有另一位评委是申迪,大家能在海报上看到一个红色的图片,那就是来自申迪导演的短片《循环的夜》。申迪导演虽然没有参与我们这个活动,但是她的两部短片《动物凶猛》和《循环的夜》过一段时间也会上线我们的网站,大家可以留意。尤其是《动物凶猛》,当年也是入围过戛纳。当年申迪拍这个片子的时候也就十八九岁的样子。那我们就先从First开始吧,First下周就开幕了。虽然说今年不开放观众,但是这些片子或许将来有其他渠道和大家见面吧,尤其是短片。想请两位评委跟大家聊聊今年担任First评委这个工作的经历,大概是怎样的一种工作模式,怎么样的流程。淞可先吧。

 

申迪短片《循环的夜》

王:好的。我先简单说一下吧。今年的工作模式其实跟以前不一样,往年都要去组委会嘛,去他们那边看片。今年也是疫情,他们也在开发自己的线上的观影,今年正好赶上,我们在属于内部的一个观影网站上,给我们单独开帐号,把所有的的影片输入进去,主要看短片的部分。有一个打分表,也会去做一些评语、标记,打分之类的,差不多是这样。其实在报名没有结束之前就已经开始看了,大概可能是在报名截止的前 10天,我们开始进入工作的。中间开过几次会,交流了一下今年影片的情况。今年时间还是挺紧张的,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就要看完所有的影片。确实,还是挺紧张的。然后就是开了一个初审的工作会,大概是开了一天的时间,一直到晚上。黄悦老师可以进行一些补充。

黄:我不知道那个具体的数字,但是确实挺多的。

主:官方数字好像报出来的是680多吧。

黄:对,短片好像是六百多吧。好像一个月都没到,一个月缺几天,大概四周时间吧,看所有的短片。当然,他们先让我们把前面的一半全部看了,让他们先统计好分数什么的。对,所以一半的时间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把差不多前三百,就按提交顺序的那个前三百全部看完,之后再看剩下的,所以相当于分了两批给分数。所以说,我们俩都差不多有一点跳着看。

王:对,因为网站的顺序不太一样,他不是按照1234这样编的,可能就有一点跳着看。确实也是因为好的短片有一点集中。

黄:对,会开了一整天,然后那个过程也是挺复杂的,但是提前会按照我们三个评委给出的分数打一个平均分,做了相当于是一个前200名的排序。所以最后的讨论,主要和重点可能在那个前200名、或者说前两百多的一个顺序。剩下那一批,如果有初审评委想要提,就是特别拉出来讨论的话,也可以提的。但是剩下的就不是着重讨论的,但是前面200部几乎可以说是一部一部过的,每一部大家给点意见什么的。当然我们只是初审,然后有一部分影片,可能我们三位评委的平均分挺高的,也没有入围,也有这样的情况的。我们初审的话是尽量照顾到不一样的片子,所以到复审的时候有各种各样的片子。

王:对,其实是有一些当时觉得奇怪的,但是最后也入围的片子,就是进到竞赛部分。我觉得初审就是做一个工作,不要漏掉什么的,决定权还是要交给下一步复审和组委会这方边。之前一些其他的电影展的初审的话,也是这样。就是多筛一点,多看一点,可能初审的量会大一点。

主:六百多部确实蛮辛苦的,因为我也参加过一些比较小的影展的评审工作,我觉得看几十部,我就审美疲劳了。看六百多部,而且这六百多部质量参差不齐嘛,确实挺考验意志力的。我想知道这六百多部片里,从剧情片、纪录片、实验片动画,几个类型来区分的话,大概是怎么样的比例?我知道绝大多数肯定是剧情片,大概能占到百分之多少?百分之七八十应该有吧?

王:因为现在其实没有针对纪录短片的部分了,其实主要就是剧情短片,动画和实验这几类。

黄:确实,现在纪录短片好像点尴尬,因为其他影展也是这样,记录影片量不大,然后也没有专门为他设立的一个类别,有的部分就归为实验了。

王:对而且今年First和往年不一样,今年是压缩到最大的时长不能超过三十分钟,那其实对于对纪录片来讲并不是特别友好,因为纪录片偏长都可能三四十分钟左右。之前可能会有一些比较长的纪录短片之类的。去年杨潇的《欢墟》就比较长吧,好像是超过三十分钟,我有点忘记了。但是今年就压在三十分钟。今年也有一些个别的比较长的,大概十部左右。现在想起来挺有趣的,就是那天还讨论了,有一个虚拟人谈恋爱的纪录片。我们最后比较吃惊的是今年入围的其实主要是剧情短片和一些First称之为的真人短片,还有一些动画,其实如果仔细看名单的话就只有一部实验短片。是挺吃惊的,因为实验其实初审选挺多的,对,目前是只进了一部比较短的叫《祝福》实验短片。我们在初审是看到了一些记录和实验的短片,我忘了,十部吗?好像实验片有六部吧?的确是剧情短片为主吧,动画其实好的挺多的,我们也看了一些非常好的动画。

黄:这些片子也差不多都入围了。

王:如果去看我们三个人给的均分的话,动画也普遍都比较高,所有的动画几乎都进了前两百名,因为差的也没有差到哪里去吧。

黄:对,然后你刚刚也说参差不齐,就是大家可能有不同的意见。有一些就是他可能制作的非常糙,但可看性还挺强的,可能不一定适合First,或许在一些其他的影展没准还是可以入围的。就是说有一些可能真的是看起来比较糙而已,其实想法还是不错的,所以说审片也不算煎熬吧,一整个月都被关在家里也相当于是提供了一种出路吧,一种释放吧。因为我那段时间被关在上海。

主:嗯,你们保密工作做的都挺好的,那会儿跟淞可联系,淞可说在做一个影展的评审,还没告诉我是什么影展。

黄:而且豆瓣什么的都不能评分,豆瓣不让标就没上映。有些条目都没有,我们这次选出来挺多的,就是那种可能大家都没关注过,当然也有几部已经入围过一些影展,所以其实挺有趣的。

主:观众如果有什么问题的话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可以随时回答。那么讨论完了这个影片的类型,还想讨论一下这个影片的区域地区和这个作者的身份。因为我看这次的入围片单,相比前两年,好像港台那边的片子变少了,因为我记得前些年每个单元都有几个港台的片子吧,今年最终的入围名单里是变少了,那不知道你们所拿到的那个报名影片里这部分的比重是怎么样的?

王:那我先来说一下吧,很可惜,其实跟往年比确实少了,报来的台湾片子也都是往年有参加过的。去年像之前《少年阿尧》那个导演,然后还有一些参加过First的,新作者的比重确实很少,我还很想看到一些台湾的短片,但是发现台湾的数量比较少,入围的也比较少,我也是觉得今年的变化给我感觉还有点不一样了。台湾的片子其实也还是那种比较温情的现实主义的题材的。然后其实新疆片子我也有提到,觉得挺有意思的。但是最后也没有进入到竞赛的部分。因为我跟申迪都是东北人,可能确实想看一点东北地区的片子,也会留意一下。后来入选到的也有一些东北,但是发现最后的名单里面没有一部都没有,北方的好像也没有多少。我整体看了感觉还是南方的影像还挺多的。在南方拍摄的。

黄:对。其实就像刚刚讲,香港的确是真的好像没有多少。好像有某一个影像大师班的一系列的作品啊,然后他们其实都是偏偏类型的啊。对那一套片子还有一些明星演的,像黄大伟啊,所以是一个计划的。然后这次入围里面是有一个澳门的动画,那个好像也是拿了一个澳门的艺术节还是什么资助的计划。其实看到是台湾的有几部,都在讨论范围内,只是最后可能就是阴差阳。因为我印象蛮深的有一部是叫《看海》,那个导演之前也入围过First,其实是讲就是有关自闭症儿童,然后他妈妈也生病了,他们的出路啊或者救济的那种,讨论这个的片子。然后还有一部有关家暴的,那部其实拍的也不差对吧,那个还入围了台湾的一些影展,好像入围了金马奇幻吧。有一部非常短的超短片,我不知道是他也投的超短片还是怎么样,反正现在放到了超短片里,大家可以关注一下,还挺有意思的,叫《蓝色毛球》。然后也有的是就是台湾,可以算留学生了,比方说美国读书的,有一部我们还给过票,但后来没进,叫《陀陀》,是讲做鹿茸的,一个短片。其实也拍的还不错的,所以这东西挺随机的吧,就是我们在入围的时候还是都兼顾到一些不同的片子,但最后可能没有进到复审。

黄:确实是,我觉得这些短片可能在不同节展都会看到他的名字,因为一年循环下来挺多短片节展,肯定还会看到。

 

朱建安短片《陀陀》

 

王:新疆往年都有好多,像之前艾麦提啊,《布谷鸟》什么,也都入过围了。今年其实有一部是拍这个维族的,但是他不是一个新疆导演,叫蓝天,他那个《南方午后》,讲的是在福建经商的一个维族一家的故事,那应该可以说吧是我们三个初审的时候给分数最高的一部剧情片,所以大家可以关注一下。但是我听小顾说好像这部差点没有进到入围名,我不太明白,这个复审的关注点啊或者什么都真的不太一样,我觉得还挺有意思,就是有些片子在我们初审分数超级高的,他可能复审过复审都困难,就是这个我们或许有机会和他们当面讨论一下。我觉得这个东西挺有意思的,就是有这么一个口味的不同吧。

主:嗯,我看到一个什么有趣问题,其实也是我想提的,这个艺术系,美术系学院,非影视学院的学生来参加的有吗?这个我想肯定是有的,能不能说一下这个学生作品大概占多少比例。

黄:小学生百分之二三十应该有。就是这个身份,这个其实一开始我们没有一个信息表,刚开始给我们就是打分和观看的。后来也是方便我们去再对照一些东西,就发来一份带有那个故事简介和作者阐述以及自我介绍,其实有的也没有太去对照看,我主要还是刚开始看片子,然后可能有的有意思,我就会看一下他的身份。像省电视台的确实也有一部我跟申迪很喜欢的一部,他就是在电视台工作,拍了一个东北关于跳大神的那种东西,但最后没有入围。还有一些电视台的有一些,然后非艺术系的美术系的也有很多,特别是视觉化一点的有挺多。 

王:我可以稍微补充一下留学生这一块,可能我自己给的比较高的,也不是说特意给高,只是说的确他们有拍的是我喜欢的一种拍摄方式,当然他们有的题材也非常典型的留学生,比方说美国的留学生去拍在美国的华人的一些。我们现在看起来可能会觉得有一点俗套的剧情,还是会有这样的短片的。我自己其实很喜欢的一部,我也没想到这片子能够入围。有一个在德国的导演,他拍的是有关这个是伊朗吗还阿富汗,反正是中东某个国家的难民,然后在德国重新开始生活的一个片子。这个片子我还挺意外的,因为初审还挺难的,只有我一个人给票,但没想到他入围了。这些东西我也真的挺意外的。

黄:有人正好问到那个《狐狸在夜晚来临》,应该是那个名字吧,也是一个挺有名的一个小说的同名。名字很文艺,但是拍的就是很非,其实有一种乍一看会像网大的那种风格,但其实还是有很多自己的一些想法感。就是可能看一遍会有障碍,确实会有叙事上剪辑上面有一些有一点问题吧,所以可能也是导致最后是不是很多人无法接受这个。

王:因为我们初审会议的时候,我吃午饭的时候又看了一遍,可能那个时候应该盯着他们那些副审人在当天再看一遍,或者要强烈他们去推荐一下。所以也有一点那种游戏感的一个片子吧,其实就是因为你如果去看最后那个入围名单的话,其实那种短片里面类型化的东西其实非常少,对吧,我主要都是一些我们如果真的要去分的话就是偏那种私人情感,或者说那种不是类型化的一些影片其实入围名单里没有。

黄:我觉得这些影片看还是都是有一点自己想表达的东西,我跟我之前看其他影展的短片不太一样,还有一点惊喜的地方。就是挺粗糙的,这种片子也有非常好看的,有一些还挺不一样的,不像有的可能大多数都还挺中游的那些短片,制作比较工整的。我觉得在其他影展上可能看了比较多的都是这种相对工整,也比较学院化一些的。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品牌吧,他们可能主要也是要野性一点,会有一点很粗糙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