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独立影像展
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CIFF)于2003年创办于中国南京,作为一个跨年度的非营利性民间独立影像活动,一直关注中国独立影像的发展进程,致力于独立影响的征集、梳理、展示、研究,以促进独立影像过作者、观众及相关研究机构彼此之间的交流互动。 中国独立影像的组织团队,由一批具有独立学术背景的中国电影批评家、学者、策展人、制片人构成,依托高等艺术院校为发展基地,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自身结构。自2007年开始,CIFF按照真正的独立电影节模式实施评选制度,并确立了“自由精神、开放性、新样态、前瞻性” 四个维度的评选标准,以期用更开放的姿态呈现中国独立影像的多元性。 经过10年的发展,CIFF已经成为展示中国新锐电影,发现中国新锐电影人的最重要的平台,也是国际电影界了解中国电影生态,发掘真正值得重视的中国电影和电影人的最佳窗口。虽然由于资金和政治环境的局限,CIFF的发展规模受到许多制约,但这不影响它被众多知名导演和其他国际电影节伙伴誉为“中国唯一真正的电影节 ”。 CIFF提倡自由创作,探索电影作为艺术新的可能性,同时提倡电影人以电影为媒介,承担社会责任。在被电影审查严格限制,又受不断扩大的市场左右的中国电影界,CIFF所选择的电影和电影人彰显着真正的电影精神,这里是新锐导演充分展示才华的最佳舞台,从王全安(《惊蛰》、《图雅的婚事》)到刁亦男(《制服》、《白日焰火》),从王兵(《铁西区》、《三 姊妹》)到杜海滨(《1428》),从应亮(《被鸭子的男孩》、《我还有话要说》)到李睿珺(《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甚至是已经在中国取得商业上巨大成功的导演宁浩和乌尔善,都是从CIFF开始展露自己的才华,渐渐为大众所知。 CIFF设有故事片竞赛单元,纪录片竞赛单元,短片单元以及其他特别展映单元,也是中国实验电影与动画电影重要的展示窗口,除了电影的放映和竞赛,CIFF还设有学术论坛,对中国电影的焦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CIFF致力于为与电影相关的国内外各界人士搭建平台,促进交流和合作。
北京独立影像展
北京独立影像展(Beijing Independent Film Festival)成立于2006年10月6日至16日在宋庄美术馆举行的开馆展“人之道影之道”独立电影论坛,原称“北京独立电影论坛”,2009年起正式更名为“北京独立电影展”,此后于2012和“中国纪录片交流展”合并成立“北京独立影像展BIFF”,由栗宪庭电影基金主办,栗宪庭先生创立并担任艺术总监。北京独立电影展一年举办一届,集合了国内最新的优秀独立电影作品,是国内最重要的独立电影节平台之一。 近年来,影展已发展成为中国一个较具影响力的独立影像展,但该影像展的发展也吸引了当局的注意。2012年,在宋庄举行的独立影像展在开幕仅3小时后便被当局拉闸断电,观众被驱散。2014年,影像展仍然举行,但在开幕前夕被当局叫停,之后其宋庄的办公所在地遭到断水断电,执法者强行进入带走了电脑、文件和电影资料,甚至在交涉中发生了肢体冲撞等一系列事件。
云之南纪录影像展
云之南纪录影像展是一项集观摩、竞赛与研讨为一体的纪录影像活动, 本活动为双年展,其宗旨是推动国内纪录影像交流,鼓励新进纪录影像创作人,并促进国内纪录影像与国际的交流。
城市新浪潮青年影像展
2022年6月16日至6月30日,城市新浪潮青年影像展线上放映将于CathayPlay华语艺术电影举行。 本次展映免费对外开放,请各位感兴趣的观众根据排片信息登录网站观影。 短片A组(9部) 片目:《舍利》《夏日美滋滋》《临夏西顾》《游》《弗兰德斯》《下沙牛一》《DOREMI:一部协奏电影》《PANDA PANDA》《智械之翎》。 短片B组(8部) 片目:《扎西的羊》《坏孩子》《遥远的童年列车》《未婚妈妈》《离校日》《飞去天堂的花》《城市情绪·0》《褶皱》。 短片C组(8部) 片目:《修剪》《罗南的演讲》《去卅城看雨》《新年快乐》《鳄鱼的尾巴》《他她》《午后的月光》《火锅》。 独立长片展映单元(7部) 片目:《归去来兮》《红楼花园》《库伦图》《南方的夏天》《热雪》《在黑潮汹涌的海岸》《幸孕旅馆》。
CineCina presents: a Pride Month selection
为了庆祝6月骄傲月,CineCina再次与CathayPlay合作,为大家带来一批优秀的华语酷儿短片。它们有着不同的创作背景,但值得一提的是,它们大多是新世代导演的作品。或许带着一些学生气,他/她们都以真诚和开放的态度,讲述独特的酷儿故事——两面生活的跨儿、热爱舞蹈的听障男孩、想改中性名字的女生——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骄傲地活着。
5.12 Wenchuan Earthquake 14th Anniversary
在汶川大地震14周年之际,我们推出纪念专题,通过《去大海的路上》《众生》《1428》《掩埋》四部纪录片来回顾14年前的那场浩劫及其后。 在这四部纪录片中,创作者们以截然不同的姿态来记录震后的空间与人。 一种阴郁的悲剧色彩,一种生生长流的乐观精神,一种个体在庞大体系面前的无能为力,一种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愤恨。 伤痕可以疗愈,亡灵却不能重生,十四年后的今年,我们也在面对着着生离死别的浩劫。结合新冠疫情的语境,我们能从5.12中获得哪些感动与思考?纪录片与灾难又有着怎样的纠葛?
Asian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 network
「亚洲媒介和⽂化研究⽹络」致⼒于⽐较研究和跨⽂化研究,尤其关注数字媒体制作,⻘年⽂化, 国族认同和区域认同以及名⼈⽂化。我们的亚洲媒体和⽂化研究旨在探索“由内向外”的研究⽅法, 进⽽颠覆了“核⼼-边缘”的理论限制。
Busan On CathayPlay
釜山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96年,亦是亚洲最重要的电影节之一。每年9月至10月,釜山电影节会在韩国第二大的港口城市釜山隆重举行,力图促进韩国电影工业的发展,也为亚洲电影走向世界添砖加瓦。 釜山电影节也被称为新导演的乐园,以展映和评选新导演的作品闻名于世,很多新片也会选择在釜山电影节首映。 华人在釜山电影节曾多次夺得“新浪潮奖”。 章明说:“电影是一个一个的梦。离开了幻想,电影还能表现什么呢?如果不做梦,生命还有何期待?”如果把《巫山云雨》中麦强、陈青等人的故事说成是一个梦的话,那么长江之滨的巫山小镇就是那张生产梦境的床,他也是章明电影的床,只不过这张床是一张即将坍塌的床。 刘成达的《口袋里的花》将镜头对准一对被边缘父子,影片没有直接讲述孩子母亲的离开,只是从两个儿子还有父亲的状况间接引出这个家庭的过去。他们一家并非土生土长的马来西亚家庭,因此,他们与所处的环境有一种无形的围墙。 “越美的女孩子越容易被骗,因为她们太自信,以为爱能改变一个人。”可以概括陈翠梅导演的《爱情征服一切》了。 当然获得“最佳纪录片”头衔的也不少。 叶云导演的《对看》纪录了两个孩子在不同世界的成长经历,聚焦于家庭成员之间尝试情感交流而最终失败的困惑,引出了他们那些没能互相诉说的内心独白。 “一个好好的村子,都要变成坟场了。”郭恒奇的《新堡》聚焦一群失去一切希望的人抱团取暖,然而境况并没有得到什么改变,除了绝望就是愤慨! 12届釜山电影节开幕片《没有人的女朋友》可以让人联想到侯麦与洪尚秀。 顾桃导演的《乌鲁布铁》见证了鄂温克传统狩猎文化在现代文明的侵蚀之下无可避免地走向衰亡。杨弋枢导演的《一个夏天》以独特的方式反应当下的社会裂痕。杜海滨导演的《少年小赵》是一部关于90后年轻人小赵的纪录片。他是山西平遥县21世纪的红小兵,一言不合就唱起歌颂毛主席。 CathayPlay决定展映这9部过去二十余年在釜山电影节入围及获奖的中国影片,凝视不同时代下9段不同的生命。
Connecting The Dots: Emerging Film Creators Showcase
去年 9 月,Ge·stell 首發企劃「Connecting the Dots: Emerging Film Creators Showcase」(連線計畫: 動態影像新銳聚焦)在線上全面展開。我們邀請了散佈全世界各地的5位台灣影像創作者,與 2 位香港影像工作者,在 Ge·stell 平台上進行線上對談、虛擬打開工作室及數位微型進駐,打造出一個觀眾和創作者能直接對話、交流的有機平台,並提供藝術家延伸創作實踐的動能。延續去年計畫的對話熱度,本次特別在線上展映計劃中5位創作者的作品。
对话的维度
“有人问我为什么拍电影。我想,因为人和人之间,可以说明白的话并不多。”——陈翠梅 “对话的维度”主题片单试图通过近年来的华语独立电影来诠释“对话”这一词汇的多维度含义。 王我的《对话》与傅榆的《蓝绿对话实验室》记录了不同人群之间难得的碰撞,在全球意识形态隔阂越发撕裂的当下,有着耐人寻味的启发意义。 《批判艾未未与吴昊昊》探讨的则是对话成立的可能性,“批判”是否又是一种作者后知后觉的反思? 再见语言,用除说话以外的方式交流,这是《沉默之旅》中的人们在非典后关于对话实验。 而《独自存在》中的对话,则在另一个维度,在诗的影像中,作者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陈翠梅的《丹绒马林有棵树》中,比对话本身更有趣的是那些语言之外的暧昧心事。 — Zhu Z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