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贾樟柯《三峡好人》灵感来源,却有不一样的精神内核

CathayPlay艺术电影  14/06/2022


2003年,中国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中国长江三峡水电站。三峡水库开始蓄水后,为完成蓄水任务,沿江的城镇、乡村、文物、自然景观不少将被淹没,其中,古代因伟大诗人李白的诗而闻名天下的奉节县也在其中。而奉节被认为是三峡库区县中移民工作量最大、搬迁最难的县。
 
2002年,导演李一凡和鄢雨进入奉节拍摄,他们瞄准的,不是三峡工程史无前例的浩大和复杂,而是水位上涨前奉节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以及这座县城的破碎与幻灭。
 
11个月的拍摄,持续一年的剪辑,素材147个小时,最后成片143分钟,名为《淹没》(Before the Flood)。这是两位导演的第一部作品,而在2005年,也入围了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沃尔夫冈·斯陶特奖(Wolfgang Staudte Award),以及同年的法国真实电影节。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一千多年前,对于李白来说,是诗意的,是遇赦后的愉快和对山河壮丽的描摹。而在《淹没》中,我们看到的是诗意的毁灭。而这种毁灭,不是迅疾的,它更是缓慢的。
 
在这缓慢之中,是人的命运被“淹没”。一位志愿军老人在岸边开苦力旅店,接待那些赤裸身体,瘦削但强壮的“棒棒”们,而他自己即将失去生活依靠,不知道去往何处。一座基督教教堂,因为搬迁而涉及到的利益纠纷,信仰在其中摇摇欲坠。而一群移民干部和城市贫民,他们面对拆迁旧城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矛盾,内心的挣扎和纠葛愈演愈烈。
 
除此之外,物理空间上的“淹没”也真实可感。混乱的马路,嘈杂的喇叭里不断播放着“利国利民”,而人们在房子里面拆卸下可变卖的零碎,而后,房屋在爆破中坍塌,世界被扬起的灰尘所淹没。

正如现象网对影片的评论一样,作为一部出色的现实主义作品,《淹没》像这时代其它许多纪录片一样,是一片透镜:它聚焦于一些特定场景中的人或事物,试图通过它们的变化和挣扎,为这个时代打开一扇窗,而打开它的目的,是为了让那更广阔处的光景得到呈现。在这个意义上,这一类的作品,都具有一种隐喻性。而《淹没》在这样一个序列当中的别具野心之处在于:它不满足于一人一事的勾画,而是始终坚持以一种与它处理的题材相匹配的方式进行宏观叙述和全景把握。

 
三峡移民是一个相对漫长的事件,有许多纪录片作品在这十年中不断累积。但在其中,《淹没》值得认真审视与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