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诗歌、电影眼:浅析纪录片《只有黎明在微笑》

尹燕祖  02/10/2022


  中国诗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迎来了一场巨变,“归来”的诗人再次创作,朦胧诗等诗歌流派相继兴起,在八、九十年代引起了一股股诗歌热潮,诗人们也与过去决裂,引入了多种现代的、后现代的写作手法,像那些五四时期的诗人一样,他们再一次改变了中国当代诗歌的样貌。但随着时代的变化,这股对于诗歌与诗人的群众性热潮逐渐降温,甚至不再频繁出现于大众视野之中,但仍有不少热爱诗歌的诗人在坚持写作,一直到现在。陈家坪导演将镜头聚焦于导演周围的诗人、艺术家群体以及与他们的关系,聚焦不同代际之间的诗人境遇,聚焦身为诗人的导演自身生活和心路历程,为我们展现出一副全景式的当代中国诗人生存图景。

消陨、困局、下一代:代际之间诗人的境遇

 


  纪录片中三组诗人群体,分别是70后诗人,80后诗人,以及90后诗人。三组诗人的对照反应出不同代际诗人之间独属于自己的不同状态。正如影片中陈家坪与张杰对话所言:“70后整体在凋零。”以胡续冬、马雁、马骅等为主的一批70年代出生诗人在时间之中逐渐逝去,对于这三位诗人的缺席,片中运用了大量的影像资料和采访来重述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消陨象征着一个时代的逐渐逝去;80后诗人则直面自己生活的困局,在诗歌理想与现实的困苦中挣扎,纪录片第二章节《婚礼》,昆鸟在自己的结婚典礼上发言流下眼泪,而后又坦言因为自己的经济状况得不到画家妻子的父母同意的事实。纪录片以个人的微缩生活景观反映出80后诗人群体性的境遇,他们怀抱理想,在大城市漂泊,生活无着,靠朋友之间的互帮互助艰难生存,他们的困局是在坚持文学理想时对于生活的无奈妥协与尽力的抗争;下一代诗人则关注到90后诗人群体,陈家坪为以张小榛为首的青年诗人群体举办诗会,影片对90后诗人描述并无过多笔墨,90后诗人的照片在电脑屏幕上一次次显现,面对他们的,独属于他们这一代诗人的境遇,或许是未知,或许是对于诗歌的新希望。

 


坚守、行动、父之名:知命之年诗人的生活

 


  在影片开头,导演通过画外音将名为《街灯》的诗歌以川渝方言朗诵出来,显得更加贴切、亲近、真实。该片在描述各位不同诗人的同时也带有极强的私人性,在影像之中去叙述自己真实的生活。本片以诗人自己日常生活跟各位诗人发生的联系为线索,身为诗人的导演只身一人离乡来到北京追逐自己的文学理想,在途中认识了胡续冬、昆鸟、张小榛等人,从自学到知天命之年,一直坚守着文学诗歌的纯粹,并在行动之中去将这种坚守的纯粹性传达出去,以行动呼唤更多的坚守,纪念和帮扶更多的诗人。当诗人面对从家乡来探望自己的父亲时,他却遭到了父亲对他诗歌和婚姻生活的质询,最大的怀疑与质询最终来源于最内部的亲人关系,同样,这也揭露了身为诗人的导演自身的困境。诗人的生活并不全都是诗歌,也有许多直面现实生活的时刻。与此同时,影片中诗人陈家坪与自己家养的鹦鹉,夫妻二人在生活中的脾气、表情,也为纪录片提供了对于生活趣味的捕捉,丰富了人性的真实,全景化地展示了一位诗人的现实生活。

 


手机、诗歌、电影眼:影像之中诗人的表达

 


  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吉加维尔托夫提出过“电影眼睛理论”,主张电影眼要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的“眼睛”,反对叙事性电影,反对摆拍,真实地记录现实并引导观众去思索。本纪录片的拍摄方式一反常态,全程用手机拍摄,手机摄像头就充当起了“诗人的眼睛”这一角色,使观者得以进入导演本人的观察视角之中。手机摄影摇晃颠簸略显粗糙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极其独特的视角,在台阶上以接近仰拍的角度拍摄工人搬运,拍摄视频之中已故的诗人,以一种全景式的,冷静客观的角度和较为粗粝有力的影像进行观察审视。诗人在大多数拍摄自己的时刻也只是凝视镜头,沉默不语;与此同时,在某些导演开车行驶的过度段落之中,导演只是简单地记录了路上的风景、家中的环境。影片并没有刻意地追求构图的规划和场景的布置,而是以最直接或者最不经意的方式记录着最真实的场景。手机的电影眼最直接真实而有力地记载着当代中国社会中的诗人群体,诗歌在这种记录里融入在影像之中,在这样一种跨媒介的结合中,碎片化叙事的影像犹如一首记录生活的诗歌,而影像的章节和段落也带有诗的格律。以手机摄像头充当电影眼,充当诗人自己的眼睛,用眼睛去纪录下诗歌与诗人群体的真实生活,除了导演本人对于胡续冬等诗人的回忆外,全片并无刻意追求采访,摆拍与再现,没有导演自身过度的言语干涉与指引,大多数时刻都是在捕捉情景之中的人与事物,捕捉人物之间的行动,乃至对于自己生活的纪录都是客观冷静的。但这种冷静克制地捕捉并不是机械式死板地纪录与叙述,反而,则是以一种克制的方式由对外部的纪录转向为对内部的思索与情感表达,这种形式的表达在一方面保证了对客观世界的真实纪录,另一方面则可以在主观思想上感染、影响受众。

  身为诗人的陈家坪导演,将镜头聚焦于当代中国的诗人群体,用粗粝有力的真实影像勾勒出不同代际,不同诗人之间,不同的生活状态和不同的困局,呈现出一张张真实而鲜活的诗人面孔,为我们这个时代描绘出诗人的众生相。观众在影像之中窥见了有关诗歌的故事,引发内心独属于这个时代的诗歌之思,生命之思,不得不去思考当下中国诗歌的未来,诗人的境遇,观众自会有一些新的体验,新的理解与感受。

 

《只有黎明在微笑》

导演:陈家坪

中国大陆|2022| 中文字幕|47分钟

 


影片简介

纪录片导演陈家坪也是一位诗人,他用手机纪录了诗人们在这个时代最真实鲜活的生活。诗人马骅、马雁、胡续冬英年早逝,喻示着70后诗人的生命开始凋零。80后诗人昆鸟没有稳定的生活,他的婚礼双方家长都缺席。陈家坪为90一代青年诗人策划诗歌活动,青年诗人张小榛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但父亲来京,面对陈家坪的诗歌创作和家庭生活,无异于是对他进行了一场生存伦理的审判。

 


导演阐述

在生活中我感受到诗人的生存和精神困境,诗人的无地彷徨。我的影片纪录了诗人的追悼会-死亡,诗人的婚礼-希望,诗人的家庭-生存,这些影像展现了诗人在这个时代的个体形象。我希望诗人们真实鲜活,生动感人的生活,能够给充满理想的青年带去一些真切的触动与思考。


陈家坪,诗人、纪录片导演。1970年4月生于重庆,现居北京。

2011年,出版诗集《吊水浒》,2016年在台湾殷海光故居举行诗集研讨会;2022年,独立出版诗集《囚室与鸢尾》。

2017年,创作纪录片《孤儿》,2018年获“第七届后天电影奖”;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展映,并永久收藏;2021年被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华语独立影像资料馆永久收藏。

2018年,创作纪录片《大兴失火》、《胡杨与章冬翠》,2021年被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华语独立影像资料馆永久收藏;2019年,《大兴失火》参加美国纽约大学独立电影双年展。

2019年,创作纪录片《xxx》,获台湾第56届金马奖提名,后被禁赛。

2021年,创作纪录片《没什么了不起的年代》。

2022年,创作纪录片《只有黎明在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