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形映后交流 | 为什么中国的导演要把中国丑陋的部分展现给外国人看呢?
山形一直在有意识地推动亚洲纪录片包括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亚洲新浪潮单元就特别注重推介新人,包括中国新人。2000年后,不再限制载体是否为胶片,中国纪录片开始进入国际竞赛单元,入选影片数量可观。
不至于放映 | 陈翠梅入侵:“一年十三个月”回顾展映(10.16-17)
陈翠梅是个短片产量远高于长片的导演(3部长片,20多部短片):长片像是一种阶段亦或一项任务挑战,而短片则是限定场景、有限资金下的创作游戏。长片和短片,观感也不尽相同。
最佳纪录短片导演乔建强:“小石头”的人生嘈杂且细水长流
“一首赞颂困难中人性的诗歌,描述了渺小人物的生活片段,导演以冷静而又旁观的叙述,使人物和社会背景达到了统一与融合”。
专访|FIRST少有的反乌托邦动画短片《深渊》导演潘芊羽
在这个平行世界中,所有的人都没有具体的名字,只有代号。人类被分为数个层次,不同的层次分配不同的工种。“喷泉”在这个城市里,既是能量来源,也是地标景观。“喷泉”旁边像跳水台一般的高塔,是人类接近“喷泉”之所。主角D-503生活在这个永远处于黑夜中的、拥挤的城市里,每天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
“唐家宇宙”之后,和徐童谈纪录影像的可能性
本期播客,纪录片导演徐童将分享,在纪录影像中,他对美学的追求和纪录影像对他的治疗作用。同时,还有他做评委时印象很深的年轻创作者的作品。最后是徐童导演分享《珍宝岛》的故事,以及制片人唐小雁女士解读“唐家宇宙”。
骄傲月限时特别展映|中国同志运动史话——崔子恩《誌同志》
由中国同志运动与中国独立酷儿影像开拓者崔子恩导演的纪录片《誌同志》,总结与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同志平权活动的发展,采访了本片受访者包括张北川、秦士德、李银河、郭晓飞、童戈、程青松、乔乔、许戈辉、张元等重要人物,梳理了关键的历史变革事件,是回顾中国同志运动发展历史最为全面的影像纪录
这是自毛泽东时代消灭“地方主义”以来前所未有的现象
影片所展现的机械化、工业化还有更大的视野,那就是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大工厂流水线式生产。 我们真正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城市的生活就是天经地义的好的生活吗?
FIRST最佳纪录长片|再怎么受伤的土地,都该长出幸福的人生
秋天,金黄的麦子收割后,老贾的自然农法耕作开始了。 这是老贾做自然农法的第四个年头,四年里,老贾并未有太大收获。 加上乡亲们的嘲讽和不理解,老贾渐渐有了颓意。
我扮演了毛主席,且赚了点钱
白三明,一个中国农民,为了谋生而扮演毛泽东,这种奇特荒诞的现象在中国形成了一条独特而完整的产业链。本片纪录了这种荒诞的现象,由此带出了上世纪中国因为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而流传至今的特殊社会思潮。
没有底线,没有尊严的活着
收到“陌生人”导演的微博私信,马上去B站看了影片。14分多的影片分成了几个小部分,涉及到的题材围绕底层绝症展开,个个都是痼疾,个个都血肉模糊:化学污染、黑心工厂乱排乱放、癌症村、癌症旅社、医疗资源稀缺、底层生存苟且、黑中介黑诊所层层压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