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风景文献计划Vol.42 — 董冰峰
董冰峰,1974年出生于山西省忻州市,1999年毕业于中国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现生活和工作在北京,艺术家、独立策展人、艺术评论家,现为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研究员。曾先后担任广东美术馆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策展人、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栗宪庭电影基金艺术总监与北京OCAT研究中心学术总监、研究出版部主任等职。同时他也担任多个艺术机构、艺术理论丛书和影展的学术委员、主编。2008年至2012年,曾作为《艺术与投资》&《当代艺术与投资》、《ARTINCHINA》、《独立评论》、“蜜蜂文库当代艺术书系”等刊物的主编。曾获“CCAA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奖”(2013)、“《YISHU》典藏国际版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奖”(2015)和“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华研究驻留奖”(2017)。

董冰峰:东北独立影像志
编者按:这是董冰峰在不同时期写的关于东北独立影像的两篇文章,所涉及的时间分别是2000-2005和2005-2008年,现象网全文发表这两篇文章,供读者参考。
独立风景文献计划Vol.43 — 曹斐
曹斐,1978年出生于广州,现工作及生活在北京,独立影像作者、艺术家。曹斐是具有代表性的新一代中国青年艺术家,她以多媒体装置和录像的创作为人所熟知。她的影像和装置融合了社会评论、流行美学、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和纪实的惯例。
独立风景文献计划Vol.44 — 左靖
左靖,1970年11月生于安徽,策展人、艺术评论家、独立影像重要推动人。现居黟县、北京和合肥。2002年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三年展-中国艺术三年展(现更名为南京三年展)。2006年底创办《当代艺术与投资》杂志。2011年和欧宁发起碧山共同体计划,开始致力于乡村建设。2012年创办《汉品》杂志,后连续创办《碧山》、《百工》等系列杂志。
独立风景文献计划Vol.46 — 段锦川
段锦川,1984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之后长期在西藏工作,曾就职于西藏电视台。1992年回到北京,成为独立纪录片制作人,导演。曾拍摄作品《青稞》、《蓝面具供养》、《青朴--苦修者的圣地》(合导)、《广场》(合导)、《八廓南街16号》、《天边》、《加达村的男人和女人》、《沉船-97年的故事》、《拎起大舌头》 、 《粉墨春秋》 等。1997年,其获得中国首次由法国蓬皮杜中心授予的“真实电影节”首奖。
《我们在黑夜的海上》入选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Luminous单元
由 CNEX 与内向映画及兼得电影工坊共同制作、Chicken and Egg联合制作,陈思毅导演拍摄历时6年的作品《我们在黑夜的海上》(Dear Mother, I Meant to Write about Death) (原名: 人民医院 People’s Hospital) 入选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Internation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 Amsterdam) 的「Luminous」单元。
如何让纪录片走得更远?纪录片发行与营销经验研究
「完成之后-台湾纪录片发行及营销经验研究」为纪录片工会委请计划主持人施佑伦,计划研究人员陈婉真和何思莹,针对近十年来具代表性的台湾纪录片发行经验所进行的访谈计划。
奥斯卡获奖导演:中国可以多鼓励民间创作
作为一个在80多个国家工作过的影视“老兵”,中国的发展变化让柯文思萌生了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想法。本期纪录片人分享英国知名导演柯文思在“讲述中国故事”过程中的经验与体会。
父亲死亡日记
2021 年的五月中旬,我完成《黑漆》终剪,半个月后,父亲去世。 处理完父亲的后事,我将悲伤的母亲接到身边, 继续完成片子的调色和一部分的声音处理,同时写了些文字,就是些父亲丧礼前后的日常文字,做个记录吧。微尘在阳光中也有闪光抖动,管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