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在讨论一个失踪的中国女人。


刘珂 Liu Ke
影像工作者,湖南长沙人,现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导演系。
你的幸运来源于无所畏惧
Never Fear, And You Will Be Lucky
是刘珂拍摄的纪录短片,入围第2届Cinecima纽约华语电影节。
芝加哥的一份犯罪报纸上,出现了一个中国女人的信息。用过拍摄一部寻找她的电影,作者探索了芝加哥南区的世界。
当知道这部短片并没有虚构成分的时候,我非常惊讶。跟随缓慢的横移镜头,越来越多的角色浮现出来,他们在讨论一个失踪的中国女人,我可以从他们的声音,他们讲话的方式,想象出他们的生活,他们刚吃过什么,站立的姿势或者站在什么地方抽烟,这很像一个充满危险的犯罪场景,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拥有一面和另一面。与其说作为一个创作者,刘珂更像是一个侦探(detective),或者跟踪者(stalker),她充满好奇,不放过任何线索,随时在观察和想象,她带我们进入了芝加哥南部的黑人社区,去掠过街道和拐角,行人和目光,日常的表面里并无离奇,反而迷人的是陌生和疏离,而真正的张力存在于接近和无法接近之间,或许最后指涉的是自己。(毛)

片名:你的幸运来源于无所畏惧 片长:19分钟
年份:2019年 地区:美国 / 中国大陆
语言:英语 / 国语普通话
跟我们讲讲这部片子的起源叭
当时是我在芝加哥的第二年,想换一个环境,探索一下这个城市不同的地方,就搬到了芝加哥南边的一个社区。在芝加哥住过的朋友都知道,芝加哥的种族隔离很严重,北边都是中产白人,南边都是黑人社区,比较穷。很多朋友都很惊讶,叫我不要去这么危险的地方,但我就是很想亲身体验南部的社区是不是真的像其他人(艺术学校里中产家庭的孩子们)所描述的那样。
搬过去之后,我在附近的一家杂货店偶然发现一份犯罪报纸,是芝加哥的黑人社群做的,只在南边的一些社区流通,我后来问过很多在芝加哥生活多年的朋友,他们都没有见过这份报纸。报纸按犯罪类型分类,公布了一些嫌疑人的照片和信息,我当时常会买回去读一读,沉重之外,其中其实也有很多有意思的事件,比如有人偷窃之后,又把偷的东西放了回去,又比如,有一个因为严重超速而被捕的人,据说当时一边飙车一边大喊“你背叛了我”,大概率是出于情伤。这个场景想想其实挺幽默的。
我当时并没有想用这份报纸做作品,阅读纯粹是出于好奇,直到我在这份报纸的prostitute专栏里看到一个中国女人。我住的社区在海德园(芝加哥大学校区)的外围,亚洲人很少,犯罪报纸上的中国人更是少之又少,我就对她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想找到她。
在片中使用第一人称叙事,看起来更像一个纪实调查,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形式?
因为拍摄这个片子的出发点确实是我个人对于她的兴趣,拍摄过程是我寻找她的过程,拍摄的素材也都是记录素材。只不过后来在剪辑过程中做了一些结构上的加工,想尽量让它“好看”一点,类型化一点,让它没那么像个纪录片。
片名听起来像一个反讽,它的意义在于?
确实是一种讽刺。最开始,我拍这个片子的前提是对于当地华人的一些(其实很居高临下的)想象。比如我觉得很多华人prostitute是被迫的,也许甚至是被贩卖的,后来在拍摄过程中,我意识到她们对这件事的态度跟我所以为的不一样。同样是黑户,做性工作者就是比刷盘子要挣得多,有些人觉得这是更好的选择。
片名也是双关,可以指我在拍摄时面临的危险,和这里的华人prostitute面临的危险。我的拍摄过程本身是有危险存在的,但我所面临的危险(一个生活无忧的艺术留学生去贫民区拍摄),跟我寻找的女人所面临的复杂处境根本无法比较,可以说是一种很小资的烦恼。
这个从未出现的人物有原型吗?
有,就是我在片中寻找的这个女人。她因为卖淫被拘捕,三天后又被放了出来。
其他人物的对白非常具有吸引力,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所有的对白都是真实的对话,是我在寻找这个女人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人,有邻居、华人司机、警察等等,我当时尽量找身份背景不同的人来对话,希望得到的答案能更有趣多样。
拍摄早期,我已经知道这个片子应该以“我”的视角切入这个事件,导演的在场感要很强,所以我与他们对话时会尽量用更私人、更直觉的方式。
如何组织调研和处理材料?
因为那份报纸公布的都是附近社区的嫌疑犯,调查范围就大大缩小了。为了收集素材,我主要有两个方式,一是直接跟我家附近的人搭话,有的是邻居,有的是街区店铺、酒吧的老板,主要目的是想从他们的生活经历出发来聊聊犯罪相关的话题。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很多人都有跟犯罪有关的经历,比如我的高中生邻居,说在他学校里,同学被打死是稀松平常的事,他也准备了一把枪,出于保护。第二个方式是找跟这个女人有关的人。我先从芝加哥警局那里找到她的犯罪报告,再顺藤摸瓜找到跟她有接触的人。
我在拍摄阶段只有这两个方向,但其实我也不知道故事最后会发展成什么样。毕竟我当时不想在拍摄阶段有过多对于受访人的引导,我觉得那样是对他们的不尊重,也是一种自大。后来积累的录音素材很多,故事的结构是在剪辑阶段才整理出来的。
慢速横移镜头描画了当地的生活场景和群像,这样的设计是出于什么考虑,以及视觉和声音在前期是如何考量的?
刚搬去那个社区的时候,我的身份是一个外来者,新来的人(newcomer),跟拍摄对象的生活是有距离的,我就想要找到一种能体现这种距离感的视觉语言。我先试验了很多种不同的移动方式,比如确定几个地点,用360度横摇的方式,出来的视觉效果也很有趣,但唯一问题是场地局限很大,只能选择公园之类的四面有人且无遮挡的地点。后来发现几个很能表现这个地区气质的街道,发现用横移镜头最理想。我们的横移镜头是很简单的,就是找个朋友开车,我在后座拍,几天就拍完了。
我很早就确定了声画分离的关系,既然是声画分离,并且声音的信息量很密集,我就想找到一个简单的视觉语言,避免信息太多太干扰。
为什么加入家乡的回忆那一段?
拍的过程中想到了与童年伙伴的回忆里,我曾经没有意识到的阶级问题,想以此与现在的故事互文。
片子跟自己最大的联系在于,以及关于芝加哥亚裔的生活,可以分享一些自己的观察和经历吗?
片中的那个司机大哥是我偶然认识的,第一次见面就把名片留给我,说我如果晚上在外面拍摄,就给他打电话,他愿意免费来接我,“你独自在外太危险了”。总的来说,我遇到的芝加哥华人都很抱团,讲义气。
讲讲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的经历叭
在哥大的学习内容就是写写写。我当时想好好学一下写作,就来了。在这里最喜欢剧作课,差不多一学期一个长篇,挺快乐的。
拍摄之前有没有其他的参考?
拍摄之前没有参考,主要靠直觉,后来过程中参考了一些essay film(论文电影),比如杰姆·科恩(Jem Cohen)的《迷失之书》(Lost Book Found,1996),苏·弗里德里希(Su Friedrich)的《浮沉》(Sink Or Swim,1990),还有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的一些片子,主要参考的声画结构。
故事的结构是在剪辑阶段才整理出来的,具体是怎么去做这一块的整合,达到最终这样一个结构的?
我是边拍边剪的,最后真正剪的时间应该是一个月吧我熟悉完素材后,是先用音频内容写了个结构,然后再去剪辑画面,调整结构。
下一部的计划是?
最近想写一个跟都市怪谈有关的故事,一直对志怪小说有兴趣,之前也拍过 一个,这次想有高一些的预算和制作水平。然后想为之前写的长篇剧本做一下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