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纪录短片导演乔建强:“小石头”的人生嘈杂且细水长流

Hi Shorts大堂吧  25/09/2021


 
去年HiShorts!厦门短片周纪录单元的大奖颁给了乔建强的短片《小石头》,正如颁奖词所言,“一首赞颂困难中人性的诗歌,描述了渺小人物的生活片段,导演以冷静而又旁观的叙述,使人物和社会背景达到了统一与融合”。《小石头》采用低机位的拍摄方式,借用黑白影像反映了患有“罕见病”的边缘群体,诸多俯冲手持式的镜头,犹如一段段直面生命苦难的散文诗,让在场的评委们印象深刻。本期的大堂吧音频节目,我们也请到了乔建强和他再次聊聊这部短片,包括“小石头”的原型以及拍摄中发生的故事。
 
 乔建强,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毕业后做翻英语译工作,自学电影制作,2017年开始制作独立电影,同年制作的独立电影在国内首次获奖,并入围第58届克拉科夫国际电影节市场展映单元。拍摄剧情记录短片在国外也获得提名,2019年拍摄的《小石头》入围了西宁first电影节和釜山电影节。
 
故事简介:《小石头》讲的是一个身患有不治的罕见病的青年人小石头在北京流浪一段时间后,决定回家这样一个故事。
 

01
“小石头”的底层建构
 
不同于小津安二郎的低机位,将电影镜头的整体布局,无论是从水平还是垂直,放在同一条规整的线上,强调画面的视觉主体。给患有疾病的”小石头”作个人式影像记录,采用的低角度拍摄,就像是导演自己进行了一次市井话题的延伸,通过隐藏(平等)的摄影机,”我”得以走向小石头的生活。
 
进而数字化图像转变为真实记忆的承载,以社会目光考量主角(小石头)周围的世界,基督教堂、即将拆迁的小巷,老家旧宅,这些类似于亲身经历的地点(拉近了观演者距离),分化成相似性的地域。城乡两侧大量的不规则建筑,内含着灰白色调风格,围绕出一种亲密的隐私感,而片中出现的大量近景镜头,像是观众被主角反向凝视,再次延缓了这种叙事情绪。

 

 


如同《铁路沿线》中主人公发现的几个窃贼,《告别圆明园》里闯入的诗人,最后其命运终不得其所。社会底层的价值反向被社会分解与忽视,并且伴随着个体持之不懈的努力,底层成为当下最具广泛的符号,代替着一个国家,一座看不见的城市。不过即使生活在不同的屋檐,他们的人生轨迹也许不经意间会相互交融。
 
《小石头》的拍摄想法,正来自导演乔建强的一次偶然相遇。医科大学毕业的他,跟拍自己同样患罕见病的小学老师病情时,在街上碰到了流浪的”小石头”。经过数月的拍摄,小石头的形象通过其亲属和身边基督教徒的映照,使人物的特点更强调突出,影像真实性在小石头死后得以保存完整。

 

 
02
隐藏摄影机
 
比尔·尼科尔斯在《纪录片导论》中提出了电影制作者、被摄主体和受众三者的命题关系,并指明了制作者和影片主体该如何协调好,当一方对另一方做出反应时,其形式和控制力都在起着作用。《小石头》结尾处的黑屏录音,减少了图像技术和观众的直接沟通,另外以”我”的视角对该群体进行叙述,更弱化了纪录片的真实性、残酷性。
 
当摄影机对准影片主角,背对观众,镜头下的形而上式,落地为庞大的背影,虽是短短的半个小时,城市与边缘人物的隐秘联系足够渗透,让观众重新聚焦画面内的想象,烟火鼎沸如骤雨般降落,人生嘈杂且细水长流。
 
我或者我们(我和小石头)在向观众讲述这个故事时,摄像机犹如一个隐藏的”他者”,凡是短片中出现的种种人物,都被这个小机器记载地一清二楚。同样在还原人物表演时,观者也会诧异,有多少是面对镜头刻意流露出的虚假,纪录电影的真实性又得到了什么程度的表达。

最终电影顺利杀青成片,但片中的某段情节,某个人物是否得到原主的授权,纪录片领域的道德问题很难去解决和界定。好在这种真实和刻意的鉴别,鉴于导演拍摄的初心,以及社会职责的有则共勉,个体的道德价值得以重溯和构造。
 
03
纪录片式真理
 
回到纪录片的真实性,还是在《纪录片导论》这本书,比尔•尼科尔斯将纪录片的类型归纳为六种,诗意型纪录片、阐释型纪录片、观察型纪录片、参与型纪录片、反射型纪录片、表述行为型纪录片,每种类型的划分都基于影片的基调和风格。《小石头》很难去定义,它更像是上述几种概念的融合。
 
透过不同的视角,向观众展示世界,大量的黑白影像、语音旁白,使纪录片的表达不再拘泥,形式抽象而又松散,富有诗意。而在这诗意中间,也隐藏着社会属性,以个体经验向世界诉诸情感,再次构建宏大的人文命题。
 
节目里,乔建强导演也向我们分享了他喜欢的纪录片导演和电影,王兵的片子和克罗德·朗兹曼执导的《浩劫》。无论是《铁西区》《死魂灵》《和凤鸣》,都是从受访者平凡的生命经验出发,衔接着记忆的苦难,而《浩劫》长达八个小时(相当于《铁西区》的片长),里面集中营里的段落,未经允许的偷拍(集中营生活)画面,又引申出了纪录片的伦理问题。
 
关键在于,真正的纪录者是谁,真正的被纪录者又去向哪里。在《小石头》面向罕见病代表的参照系中,片子的主题只是承载记忆,没有哪个画面、人物被缺席或刻意纪录,在大时代的无名书写里,群体力量得到了恰如其分的安置。
 

总策划:王小曼
策划:夏目 北村方向 麦田

主持人:麦田
剪辑:麦田
Promotion :404+678  朱子悦
鸣谢:黄卓 S姐  董超
独家音乐支持:VFineMusic-AS Music-BALLADE_SEL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