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釜山影展之我见映后交流
CathayPlay华语艺术电影 12/06/2022
釜山影展之我见映后交流


映后交流
主持人:肥罗
嘉宾:张献民、汪金卫
■ 嘉宾介绍——我与釜山
张献民
主演《巫山云雨》获第一次新潮流奖
2002年受釜山委托组织中国独立电影论坛
2005年共同创办亚洲纪录片基金并担任评委至2017年
2013年任广角单元评委
汪金卫
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以Platform Busan证件身份)全程参加釜山电影节。
注:以下如无特殊说明,“主”均指支持人肥罗,“汪”均指嘉宾汪金卫老师,“张”均指嘉宾张献民老师。

主:请汪老师讲一讲您两次参加釜山影展的经历吧。
汪:我觉得釜山在疫情之前可以说是对中国的影迷非常友好的一个影展,第一是因为离得近,机票签证都方便也不贵;第二是在韩国会基本的英语就可以沟通交流,在地铁站都是有中文的标志的,甚至还有中文报站,所以作为中国人,在韩国没有感受过任何不便;第三是釜山影展的时间点比较好,每年都是十月份的第一周到第二周,以前基本都能赶上十一国庆假期,很多人可以趁此时间参加,而且这个时间点正好可以把一年内大部分重要国际电影节的新片都邀请过来,比如戛纳、柏林、威尼斯都一网打尽,时间点特别好。所以釜山影展往往是大部分比如戛纳、威尼斯等影展作品的亚洲首映,釜山可以拿到大量这些影展的拷片来放,并且基本上每部影片都有英文字幕,所以作为一个观众来说,体验是非常好的。
我是18、19这两年去的,都是待满全程,从头到尾,我觉得各方面的体验整体是非常好的,我作为一个外国人,从购票到观影再到映后,没有感受到任何不便。比如说购票的时候官网支持英文,可以使用国内的信用卡来支付,并且购买电影票的时候每个影片的场次都标注得很清楚,比如我现在拿的这本19年釜山的观影手册,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排片表上每部影片后面都有非常清楚的标志,除了影厅、场次之外,有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有的影片后面有个“GV”的标志就代表有映后,每部影片后面还有字幕情况的标注,比如标注“KE”就是韩语发音,英文字幕,如果是没有标注就默认是非韩语发音,英文字幕。在这个排片表上连字幕情况都标注得非常清楚,在这么详细的一个排片表里,是否为世界首映、亚洲首映也都会有体现,册子都是免费领取的,作为一个外国人真的觉得非常方便,不会担心到了看电影的时候发现字幕等等情况导致看不懂,比如北京、上海等电影节会有非英语影片没有英文字幕的情况,这对于国际观众来说可能不太友好。
另外就是很多场次尤其是世界首映,每场映后都会安排英文翻译,但是没有办法给每个观众都发一个同声传译的设备,但可以每场映后都会问有没有观众需要英语翻译,然后把这些观众聚集到前排的一个角落,然后就会有一个志愿者给我们一对一地同传翻译,如果这场只有一个外国人的话,就是一对一的VIP翻译,感觉体验非常好,还没有见到国内哪个影展能做到这一点,虽然大家都是某某国际电影节,但釜山的国际化做的非常好,而这些需要大量对志愿者的培训以及影展流程的细节,而且和金马一样,釜山的票价是会比院线片便宜很多的,这两年大概是六千到七千韩币,折合人民币四十到五十块钱。我先说这些,更多的细节后面会再补充。

主:还有一个问题想问汪老师,您当时是以什么身份参加的釜山影展呢?因为我看您在介绍里面写的是Platform Busan证件身份,您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吗。
汪:Platform Busan是这两年釜山新开的一个单元,我拿的是这个证件,这个单元面对的是亚洲范围内的电影人或独立制作人,也会有独家的活动,很幸运我去的那两年都是拿的这个证,所以参加了只有这个证件才可以听的大师班,第一年是李沧东,第二年是是枝裕和。还有聚会,主办会包下一个场地做一个酒会,我们可以互相聊天,包括整个亚洲,东南亚、东亚、中亚等等各个国家的电影制作人、导演、编剧、制片人等等,都有各自的想法和目的,因此可以聚在一起。我们这个证件每天可以免费兑换四张票,也可以拿这个证去参加各种活动。但很可惜,疫情之后连续两年,釜山影展官网说因为疫情,这个证件不会办相应活动,也不会邀请人去,所以说去不了了,非常遗憾。
主:非常遗憾,希望疫情早日结束。下面就请张老师介绍一下和釜山的渊源吧,张老师和釜山的渊源应该说是非常深,在您的活动介绍里面只列出了四项:主演《巫山云雨》获第一次新潮流奖;2002年受釜山委托组织中国独立电影论坛;2005年共同创办亚洲纪录片基金并担任评委至2017年;2013年任广角单元评委。请张老师逐项展开给观众讲一下可以吗。

张:90年代中国电影内部有一些状况,现在大家大部分时候遭遇的麻烦当时就存在。所以《巫山云雨》那个片子出来之后,有官员就提示或者算是警告,五年不会批准这个作品参加任何电影节,所以有蛮怪的一个地方就是它在釜山拿奖,釜山在第二次颁奖给了《小武》,但是大家印象中《巫山云雨》比《小武》要早好多年,但为什么是这样呢,这就牵扯到釜山一开始是没有奖项的,然后他们给《巫山云雨》发了邀请之后,也知道有这个困难,每一年就会更新一次,那时候釜山刚开始办也不是特别严谨嘛,就等于是连续两年还是三年给的邀请信,一直到我们国家的电影局好几年之后把国际电影节的许可给放出来,所以就去了,当然为什么得奖这个我就不清楚了,评委会是谁我也不知道。所以这个就是汪金卫讲的,釜山在早期时对中国电影是非常友好的。这里也有一个背景式的情况,当时韩国对日本电影还没有解禁,韩国在殖民世代结束之后有一段非常漫长的对日本文化产品封锁的时期,非关税壁垒,对漫画、出版物包括电影等等都是封锁的状态。
在90年代的时候,封锁还没有完全结束,这个时候大家对亚洲其他地方电影的认知又不是特别充分,比如说如果牵涉到香港电影的话,是不是有商业片的嫌疑,实际上韩国是大量学习香港的商业电影,类型片这里大家是知道的,所以形成一个局面:在釜山电影节早期比较叫好的是中国电影,因为这边产量也比较大。釜山在中期的时候,比如办到第十届左右,像冯小刚、宁浩这样的人经常是出风头的人,一个电影节办了很长时间之后多少会有商业化的努力,韩国人也会问自己:这个东西跟中国人没有关系吗?比如每一年的闭幕片都会放中国的片子,他们倾向于开幕片是韩国的片子,但如果闭幕片每一年都是中国片的话问题就会比较大,后来日本电影也解禁了,釜山逐年对中国不太友好,亚洲在各个方面可能更加均衡,包括台湾电影的那口气,在05年、08年之后也缓过来了,不止只有那么几个大师,年轻作者成长起来之后,釜山电影节也更均衡了。
汪:我补充一下。我发现釜山基本上每两三年开闭幕片都是华语片,包括香港、大陆、台湾,近两年往往以商业片为主,比如我去那年闭幕片就是《叶问外传:张天志》,我觉得很烂,而且全主创都去了,今年的闭幕片就是《梅艳芳》,其实都是非常商业的片子,往年开闭幕片也有像《寒战》或《军中乐园》这样的商业的作品,或者像比较著名的中国导演,张艺谋《山楂树之恋》、冯小刚《集结号》都会作为开闭幕片的,更早的话像侯孝贤、王家卫的作品都是在90年代末2000年代初的时候作为开闭幕片,就此来看釜山的开闭幕片里华语片一直占着很重要的比重。最近几年里,除了19年不是之外其他都有的。
主:是的,比如去年开幕片是《七人乐队》。
汪:有些商业片到釜山放映,比如黄渤的《一出好戏》做了一个放映,19年邓超的《银河补习班》也放到了开放露天的场次,为什么我们在国内看非常商业的片子能放到釜山?我觉得也是单元设置吧,比如露天的影院一般就会放一些商业的、大众向的、儿童向的,有些汇集当地居民的感觉,当地居民看个高兴,可能也有这样的考虑。
张:实际上还有一个周边的效应,我们周边东京电影节最像是一个大型专卖店的感觉,釜山是个特别典型的大卖场,这个大卖场的性质,因为中国人也喜欢大的,想把片做的特别多,但是中国有一个宣传和政策的控制,釜山这个大卖场真的是很吆喝性的,这里对一些所谓电影的二流、三流的地区就会比较友好,这个意思是说即使是台湾、香港的电影,也蛮难想象在北京国际电影节或上海国际电影节做一个制作方认为比较满意的一个仪式,这是比较困难的。
比如说北京、上海这边的组委会是否会允许、是否要有一个磋商,要怎么样有一个磋商,实际上我们在北京和上海是看不到香港或者台湾的电影来做首映的,整体主创都过来来做一个,因为电影很虚荣嘛,电影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非常虚荣的东西,实际上比如菲律宾电影、香港电影,需要走向一个国际化的时候,釜山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因为它是最有可能接受别人这样做的,实际上它对这些,比如马拉西亚电影等等都非常友好,因为那边官方不是特别支持电影,所以电影人自己要做活动来宣传自己的电影,比如说五六个电影人聚在一起,说我们把我们的电影宣传宣传,但是呢又不好说宣传我们自己的电影,只好说宣传马来西亚的电影,这个时候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基本上是没有钱的一个状态,所以马来西亚电影在海外的集体形象最早也是在釜山电影节出现的,这个东西肯定是含在釜山这个架构设计的内部,但也不好说每一件事情都是釜山组委会故意的,但实际上形成了这样一个效果。还有就是加了引号但“最落后的”,比如说阿富汗,阿富汗电影在国际上的唯一一次集体展示,就是在釜山,这实际上是蛮重要的,因为阿富汗现在是这样的情况,往回倒,怎么样一个倒法,说阿富汗电影但集体展示是不是应该在纽约,是不是应该在北京等等,这些东西是没有办法回溯的,因为那个窗口期已经过去了,后面的窗口期什么时候出现还不知道,到有那个窗口期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釜山做了。
汪:我大概介绍一些釜山大概有哪些单元,这个还是蛮重要的。每年的开闭幕片是不算在单元里的,还有是每年都有一个大师单元,基本上是名导名作,比如像是枝裕和、黑泽清,就会放在这个里面。我第一次去那年关锦鹏的《八个女人一台戏》也是放在这个单元里面。还有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就是亚洲电影之窗,基本上是亚洲电影导演和他们的新作品,其中既包括已经很有名气的,也包括很多初出茅庐的新导演,都会放在这个单元里。还有一个单元就是比如韩国电影有一个今日韩国电影这样一个单元,里面都是韩国电影,但是从前两年开始从这个单元里面又分两个单元,其中一个单元主要是比较有名的大导演,另一个是新导演,这个单元是推介这一年韩国向世界展示的大导演和新导演的作品。还有就是韩国电影回顾,每年都会找一个选题来回顾韩国经典影片,比如前两年做了一个韩国电影一百周年,选出来十部最能代表韩国电影的作品,在釜山做了放映,这是每年都会有的回顾。另外一个是世界电影,这个单元是这一年柏林、戛纳、威尼斯各种电影节非亚洲区域的新片好片邀过来,很多片子我也是在这个单元看的,比如《燃烧女子的肖像》、《此房是我造》等等,大部分都是影片的亚洲首映。
还有是午夜单元,是这几年比较新的一个单元,会放一些午夜场,往往是三部连映,在釜山电影中心最大的室内影厅,从晚上11:59开始,每部都是惊悚恐怖类型的,一直看到早上六点,我参加过两次,看得都很爽,2019年甚至在外面和合作厂商搞了一个可以免费领啤酒的地方,凭票和证件,身份证或护照,因为要年满18周岁,就可以领啤酒喝,虽然不能带进影厅,但是可以看完电影可以喝免费啤酒,算是做的比较生动的单元。还有是有些商业片、动画片,亲子向的,会放到户外露天影院这个单元,因为在釜山有一个特别大的半露天的主场地,也是开闭幕式的场地,有巨大的LCD的屏幕,大家坐在那里看电影,有些开放露天单元的片子就会在这里放映。有一次我去看一个动画片,看到映前还有互动的场景,摄像师会拍一些下面的小孩兴奋的样子投放到大屏幕上,大家都看的很欢乐,是比较惠民的一个单元。有两个单元是竞赛单元,一个是新浪潮单元,限定是亚洲新导演的第一部或第二部长片,每年会选两部最佳影片,颁发三万美金的奖金。还有一个是Flash Forward,主要是短片、纪录片或实验电影。每年或多或少可能新增一个特设单元,比如今年就特别展映了几部中国影片。
主:哪个单元上座率最高呢?
汪:我觉得还是看影片,不是看单元,和国内差不多,比如有大明星和见面会,或者经典的好片,那年在釜山看了《杀人回忆》,只排了一场,要抢票才能抢到,有大明星甜茶来,票也是一抢而空,他是第一次来亚洲,要做一个见面会,就在露天场合,因为是不分座位的,就有很多女生提前一天拿着帐篷和地铺去门口排队,只为了找一个好的座位,算是见到了追星的疯狂。
主 :有黄牛吗?
汪:戛纳新片肯定是特别抢手的,往年我都是重点抢票。说到票也是特别好,在售票的地方会有大板子会实时更新哪些票卖完了,排片表上每一个场次都有独立的编号,我作为一个外国人无论是去官网还是线下,只需要输入或者告诉工作人员要买第几号场次,比如说第100号、200号,就会直接定位到这个场次,不用再去沟通影片、场次信息等等,这一点对外国人购票是非常便利的。
主:您观察到的外国观众多吗?
汪:我觉得那两年不少,也有在韩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志愿者里也见到过中国留学生,也见到一些欧美的记者,当然会有很多外国人,因为亚洲的电影人都会来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