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五号火箭残骸魂归地球?这部电影说明了一切

CATHAYPLAY  10/05/2021


强大的国家意志和这块土地上的老百姓个体命运

只要当我一看到火箭上天,就会想起那些生活在光辉的阴影里的人们。只要当我一经过那些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就会想起那些被迫迁移、住在窝棚里的老人和孩子,还有那些将血汗洒在这条道路上的民工们。只要我忘不了像贵爹、欧婆婆这样的人眼睛里的无力和失望,我就没法放下我这台摄像机,我想它应该也跟我一样,没法对这个纷繁而坚硬的世界背过脸去。

                                                                                                                             ——张赞波

《天降》
FALLING FROM THE SKY

导演:张赞波

国家:中国

        类型:纪录片

片长:124min

语言:湖南方言/普通话

获奖:第七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提名奖

入围: 中国纪录片交流周    

真实中国:中国纪录片节   

 首尔独立电影节    

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


拍摄初衷

导演张赞波的老家湖南邵阳,距离中国卫星残害坠落地点绥宁200公里。在2008年以前,张赞波以为火箭残骸会落在沙漠或大海,他从来没想到残骸会落在老家绥宁。在看过一条“‘中星9号’火箭残骸回收”的新闻之后,他带着摄像机走向了绥宁……

没有踏上那片土地之前,对那样的状况更多的是一种文学性的想象:有一块地方它常年有这些危险的天外来客光顾,任何事物都有可能被砸中。


剧情简介

出生在80年代的绥宁人,孩童时期最深的记忆,就是隔三差五的“躲火箭”。张赞波讲:“我想象当地的老百姓,他们那儿经常会从天上掉东西,这些东西不长眼睛,砸中人的几率就跟买彩票一样。每个人都有可能被砸到,但是到底落谁身上谁也不知道。”

在张赞波看来和他们的生存境况之间存在一种张力。这些底层的人民,他们生活得很艰苦,但他们的心态又很坦然。甚至逐渐接受了这种“天降”的生活。

这些人生活的区域随时随地都有国家最先进的“航天科技”,与之相反却是他们依旧过着最原始的、农耕社会一样的生活。然而大部分观众看到的只有国家成功发射火箭的新闻

生活在那里的老百姓认为只是中国残骸落在他们那里,没有人告诉他们,国外的卫星发射残片也会落在他们那里。

每当卫星发射,普天同庆,绥宁人就笼罩在随时被残骸击中的阴影里。“我们生在这里,能躲到哪里去?”“不怕。这就是命。躲不了的,听天由命吧。”当地人无奈地说。

村庄都是破旧不堪的木板房,大部分家里一贫如洗,但是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火箭残骸,卫星上天,天降残骸,他们就会到山上去搜寻这些残骸卖废品,换取微薄的收入。

张赞波在绥宁呆了七个月,最后寄了70多盒的素材采集回去,他制作了一部根本无法在大众面前被放映出来的纪录片。


张赞波讲他去的时候完全没有想清楚他的片子最后要呈现出来的状态,但回来以后,他找到了他所要表达的东西。他想讲述“强大的国家意志和这块土地上的老百姓个体命运”之间的关系。

导演简介

张赞波,1973年,张赞波出生在湖南省邵阳市的一个贫困山区。1994年,张赞波进入湘潭大学读书。毕业后,他成为长沙电信局的一名员工,工作稳定,待遇也不错。但这个追求自由的人终究无法安于琐碎庸常,2001年,他考到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2005年,张赞波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硕士毕业,他放弃留校,辞了职,买了一台摄像机,成立了只有一个人的工作室“渐近线电影工作室”。

至此,张赞波拍起了纪录片,但并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期间,他作为独立影评人,以笔名“北太西”在多家媒体开设电影专栏。

2009年,凭借个人首部纪录片作品《天降》在国内独立电影圈崭露头角。

2010年,执导记录长片《恋曲》、《六月》以及纪录短片《得和路243巷28弄3号》。

2011年,执导纪录片《有一种静叫庄严》 ,该片入围第六届北京独立电影展,第5届重庆独立影展;同年,执导纪录短片《当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2012年,执导记录短片《红白蓝》。

2015年,执导纪录长片《大路朝天》,该片获TIDF华人纪录片奖首奖、第5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纪录片提名。同年,出版非虚构图书《大路:高速中国里的工地纪事》,该书籍获台北书展大奖“年度之书”、新浪中国好书榜年度“十大好书”。

2017年,张赞波担任第5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纪录片类的初审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