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雪平『邹家村系列』展映

CATHAYPLAY  15/06/2021


回到自己出生长大的邹家村,采访老人讲述过去的历史和记忆

饥饿的村子

Starving Village

 

导演、拍摄、剪辑:邹雪平 

片长:76分钟 

制作:2010年 

参展及获奖

2010:草场地十月“交叉”艺术节、台湾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北京新青年影像年度展、深圳OCAT当代艺术中心、深圳大学

2011:坦佩雷国际电影节(芬兰)、北京新青年影像年度展、西安美院、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2012:影子电影节(巴黎)、大连独立影展、天津影迷幼儿园

2013:香港独立影展、香港浸会大学

2015:杭州异象独立影展

影片简介:

我是农村出生并长大的孩子。从2008年开始,我在记录自己的家庭,之后又慢慢走进自己的村子。这部片子是我的第二部纪录片,整部片子都是由老人构成。一个年近80岁的老人,她生命中的最后两年,从依靠拐杖慢慢挪动,到瘫痪,只能依赖别人才能生活,这就是我的奶奶。还有村里的其他老人,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50年前的饥饿经历回忆。片子由一个老人临近死亡时的煎熬和挣扎与那些讲述饥饿历史的老人共同构成。

吃饱的村子

Satiated Village

作者:邹雪平

片长:88分钟

制作:2011年

参展及获奖

2011:草场地“交叉”(北京)、北京新青年影像年度展、中国独立影像展(南京)、纽约大学、哈佛大学

2012: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天津影迷幼儿园、浙江大学、西安美院、影子电影节(巴黎)、大连独立影展、北京宋庄独立影像展(获“优秀纪录片奖”)、布朗大学、New School、杜克大学、北卡大学、中山大学、深圳OCAT当代艺术中心、深圳大学、深圳独立电影社

2013:香港独立影展、Think Young(布鲁塞尔)、瑞典隆德大学、哥本哈根大学、湖北美院、维也纳艺术节、天津泰达当代博物馆、纽约MOMA现代艺术博物馆“中国25周年最重要的独立电影”开幕影片

2014: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爱丁堡大学、伦敦The King’s Collage

2015:纽约大学上海分校

2016:i-Dance舞蹈节(香港)

影片简介:

我的上一部片子《饥饿的村子》完成后,我回到村子首先给我的家人放映,马上遭致一场激烈的家庭反对,几乎全体家人——我的五十年代出生的父母、七十年代出生的哥哥和“90版”的上高中的弟弟都担心我采访村里五十年前的“饥饿历史”很危险,会犯错误,并且认为我大学毕业后不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去采访老人和拍纪录片是不务正业。家庭的激烈反对让我几乎崩溃,我对自己选择的道路产生怀疑和动摇,同时也在重新审视和寻找自己。这是我从出生到现在、25年来第一次和父母、和家人对抗,也是我叛逆的开始。幸运的是,在家庭反对的“高墙”中,我的身边站出一个坚定的支持者——我的九岁的侄女,她成了我的“小天使”。还有我采访过的那些村子里的老人,他们依然坚定而朴实地支持我,即使有的老人看完片子后,担心这个“暴露饥饿历史”的片子去国外放映会被外国人耻笑中国,也有一个叫西陵的老人站出来劝说他们支持我。这是我跟随“民间记忆计划”返回我的村子拍摄的“我的村子”系列纪录片的第二部片子,记录了我因为寻找记忆所遭遇的现实。我最大的疑问是,这个村子经历过惨绝人寰的饥饿灾难,五十年后的现在,肚子是能吃饱了,日子也比以前好过多了,但这个村子的精神是否依然还在饥饿中?

孩子的村子

Children’s Village

作者:邹雪平

85分钟 / 2012 

参展及获奖

2012:草场地十月“交叉”艺术节、西安美院、哈佛大学、纽约大学、杜克大学

2013:天津影迷幼儿园

2014: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匹兹堡大学、加州大学圣科鲁兹分校、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爱丁堡大学、伦敦The King’s Collage

影片简介:

这是我跟随民间记忆计划返回我的村子拍摄的第三部片子。2012年初,冬天,我继续返回村子采访,同时开始调查统计“三年饥饿”逝者信息,并在村中募捐,为村里那些“三年饥饿逝者”建立纪念碑。村子里一群10岁到15岁的孩子自愿加入到这一行动中,她们端着我给她们的摄像机,走近老人,询问,统计,募捐……第一次在行动中学习和了解自己村子的历史。有她们这些“小天使”的伴随,我在村子里不再感觉孤单,也看到未来和希望。这部片子和我之前的两部片子构成我的“邹家村系列”。

垃圾的村子

Trash Village

导演: 邹雪平

片长: 82分钟

参展及获奖

2013:草场地十月“交叉”艺术节、中国独立影像展(南京)

2014:杜克大学、加州圣芭芭拉分校、卡利里亚亚洲电影节

影片简介:

这是我跟随民间记忆计划返回我的村子拍摄的第四部“邹家村系列”片子。2013年初,我又回到村子,面对遍布村里的垃圾,我开始带着村里的孩子,尝试来改变村子的环境。我们一起捡垃圾,一场艰难顽固的搏斗在我们之间展开。面对垃圾越捡越多,困惑无奈情绪产生,内心犹如充满垃圾一样难以喘息,在村子现实面前无助、无力。95岁的沙奶奶和她49岁“脑子不正常”的儿子西柱的日常生活贯穿在片子中,孤独,等待着、活着。我陪伴在他们身边,感觉到母爱和温暖。这部片子是我再次抨击现实高墙,重新定位自己未来的一段艰难内心历程的印证。

傻子的村子

Foolish  Village

导演: 邹雪平

片长: 74分钟

参展及获奖

2014年:草场地五月艺术节

2015年:台湾南方影展获得“评审团奖”,第三届中国女性影展冬季电影周

2016年: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

影片简介:

这是我第五次回到出生长大的村子。我这个在外上过大学的孩子,在返回村子的路上,总是被疑问和另眼相看。当被村里人称为“傻子”的西柱爷爷和被周围人看不起的增祥婶婶走进我的生活,和他们相处度过,他们的纯真和奇特的思维让我重新在看我的村子。

在这看似正常无奇的村子里头,哪些人是正常人?在那些所谓的正常人眼里,我是否是村子的另一个傻子呢

邹雪平

邹雪平,纪录片作者、剧场和教育工作者。200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2009年-2014年曾在北京草场地工作站驻站。从2010年开始参与到草场地的“民间记忆影像计划”,回到自己出生长大的邹家村,采访老人讲述过去的历史和记忆。

创作的纪录片《娘》、《饥饿的村子》、《吃饱的村子》、《孩子的村子》、《垃圾的村子》、《傻子的村子》,其中五部村子的作品构成“邹家村系列”。

此外,也创作剧场作品。个人的剧场作品《返回的路》,第九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演出。参与合作剧场作品,与德国导演Matthias Jochmann的中德文献剧《关于我父母和他们的孩子》创作,演员和影像指导;与生活舞蹈工作室的合作剧场作品《回忆2:饥饿》、《红》,先后在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上海话剧艺术节、德国慕尼黑斯皮尔特戏剧节、维也纳艺术节、瑞士苏黎世戏剧节、巴黎秋天艺术节等巡回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