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就和千千万万的医生一样,对得起病人却独独对不起家人。

引 言
前几日,伤医致人死亡的孙文斌被依法执行了死刑,该结果还死者家属一个公道,但近年来伤医事件不断,却令人十分遗憾。立地为人有三不黑:育人之师、救人之医、护国之军。一个社会对医务人员的尊重程度,反映这个社会文明的进步程度。医生的价值不应只在受到伤害时才被重视。
在疫情期间,我们看到无数关于白衣天使的报道,在病毒当前,他们因为责任冲锋在前,他们也和每一个普通人一样,是孩子的父母,是老人的子女,但他们却用血肉之躯为我们筑建了一道防疫的铜墙铁壁。
大家愈发开始重视“医者仁心”,开始关注“医生”这个“弱势群体”,一部《中国医生》的纪录片最近挺火的,我正在看,但是在观看的间隙,大数据向我推荐了这部《脊柱医生》。医学太广博,所以医学分科是非常细致的,脊柱的慢性疼痛近来一直在困扰我,所以这部纪录片一下就正中我下怀。

这个片子的主角是刘海鹰医生,师承于中国的骨科泰斗冯传汉,组建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从事脊柱方面的外科手术无数。2011年他发起创立了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致力于贫病残脊柱疾病患者救助、救治,以及为欠发达地区培养脊柱专科人才,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在纪录片拍摄之时,基金会专家的足迹遍布祖国西部、中部贫困地区。在片中也看到了受益于基金会支持得到手术治疗的少数民族同胞。
医学界,越是声名在外的医生,越是谦卑恭顺,感受不到丝毫的架子。刘海鹰就是这样的医生,即便专业造诣高深如他,依然对自己严苛要求。忙碌的工作,海量的病人,让他无瑕顾及家人,甚至错过父亲的葬礼,看到他在父亲墓前的哭泣,眼眶红润。他就和千千万万的医生一样,对得起病人却独独对不起家人。

爱岗敬业的他,在手术台上实施过无数手术,帮助患者避免疼痛、重获挺拔的身姿、能恢复日常生活,但万万没想到,最后他自己也成了手术台上的患者。因为常年手术握椎板咬骨钳,手掌中摸出厚厚老茧,因为久站完成手术,他的腰也一天天弯下去,每次上台做手术都要绑着护腰和护颈,让人看着心疼,所谓“医不自医”说得就是他了。
作为一名权威的脊柱外科医生,靠着过硬的职业素养和高尚的医德情操,救助了无数罹患重症的病人,医案甚至能在国际上成为典范,但身心却饱受职业病的困扰。片子中多个镜头拍下了他作为患者进行磁共振和手术的画面。

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段对话是他在工作结束后吊点滴时导演采访他的记录,他爱人在电话中非常平静地询问着他点滴的情况,想必面对这样的情形早已见怪不怪了。在爱人挂断电话时,导演看到刘医生手机上的挂坠,好奇咨询为何物,刘医生说是佛,还有一小块“鹤顶红”,他说鹤顶红毒性强烈,足以毒死一头牛,所以哪一天不想活了,就吞了它。说得那么地自然,像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

看到这里,我得到了宽慰。那个禹禹独行在雪中的刘医生,承受着伤痛却依然释放光与热,只有对生命充满极大热爱与尊重的人才能企及的精神高度。医学上暂时无法解决所有的伤痛,我理解慢性疼痛的苦,有时候一死了之自暴自弃的绝望感能感同身受。我不企图治愈这种疾病,也努力试着与它和平共处。因为即便是专科权威的刘医生也无法解决自己身上的伤痛,而他却还在造福社会。
爱与承受,这可能就是生命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