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愿这位非凡的小妹,在摆脱尘世种种限制后,成为宇宙间真正自由的精灵。

上海导演、作家彭小莲和香港纪录片导演魏时煜,曾用三年多采访拍摄了当时在世的所有收到胡风案直接影像的作家,之后两人又用了三年时间完成了《红日风暴》的制作。彭小莲导演不幸于2019年6月因病去世,在她离世一周年之际,著名诗人、翻译家绿原的女儿,随笔作者若琴女士撰文,回忆了彭小莲和魏时煜前后拍摄过程的点滴。

《红日风暴》和大书《胡风》
作者:若琴
编辑:张劳动
小莲进门不久,从包中拿出一本书递给父亲,暗红的封面中印着粗黑的字体《他们的岁月》,扉页上有几行硬朗的手书字迹:“绿原叔叔惠存 彭小莲 2003.7.26”。这是她为自己父母撰写的一部书,记述了两位革命志士艰难曲折的一生。我和小莲不是同龄人,1955年案发时,我已是记事的小学生,而她还是不谙世事的幼童,而此时,这位小妹妹却挑起了拍摄记录胡风一案的大梁,这让人不能不对她刮目相看。

小莲和父亲两人谈到许多涉案人,特别是路翎叔叔,对他的早逝感到深深的遗憾。父亲一直认为,如果早年那个才气逼人的路翎还活着,由他讲述“胡风集团”案的故事一定特别生动。记下许多人的电话地址后,小莲下楼去了牛汉先生家,牛汉和父亲同单位,是诗人也曾是“胡风分子”。那天小莲离去时,我把她送上了公共汽车。
不到一个月,小莲带着小魏,携着“长枪短炮”来了。小魏这位比小莲更显年轻的纪录片工作者,大名叫魏时煜,是个在西安长大的“海归”博士,当时已经在香港城市大学任教。她们先后采访过父亲两次。第一次谈胡风案件及个人遭遇;第二次谈路翎和曾卓的情况,因为两位老朋友都不在了,需要他人帮助补充材料。
第一次采访是小莲与父亲对谈,她很会提问题,所以父亲谈得也很顺畅。父亲那次谈到胡风先生1942年在桂林出版了一套《七月诗丛》,刚刚从监狱里出来的冯雪峰先生看到这套丛书时,说这是“沙漠上的一块绿洲”。那时七月诗人在诗坛上是立足于抗战前线的。因错过登记时间,《七月》不能续办,再次办证须拿保证金,胡风没有钱就反映给周恩来,结果是周恩来拿出了一笔钱给胡风申办的《希望》杂志。父亲说这是有案可查的历史。
40年代后期,胡风被一些人置于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对立面,尽管他写了很多进步文章,发现了很多文学新人,很多新人写的文章也都是歌颂进步与革命的,特别是诗人们,但都不能解决问题。解放后,胡风还写了很长的颂诗《时间开始了》,诗是不能造假的,胡风的诗就更不能,他是在真心地歌颂毛泽东。关于胡风的《三十万言》,知道的人很多,知道胡风在给中央写报告。写了之后看的人倒不多,就只是北京的几个人,但报告从头到尾都是他自己的东西,没有别人的。解放后,阿垄、路翎受到的批判让人莫名其妙,作品写一篇被批一篇,象是成心不让人讲话,根本不是同志式的态度。

父亲认为,胡风提出的“主观战斗精神”,是针对抗战中期,40、41、42 那几年的,国统区的进步文艺界,显得很疲塌,抗战初期的热情消退了,尽写一些情爱、悲观啊,走着下坡路,缺乏昂扬的精神。胡风认为这是主观精神的衰退。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胡风被有组织地批判为“反马克思主义思想”,不过后来逮捕他,就不是因为“反马克思主义思想”了,而是因为他培养过的青年才俊舒芜拿出的胡风解放前写给他的私信,被当成了“反革命”的证据。私信中的话,被提高到“反党﹑反共﹑反人民”的高度,当局要查证认识同情胡风的一些人是不是国民党派来的。查到后来,没有一个人是国民党派来的。胡风本人不是,绿原也不是,绿原根本就没像《人民日报》上声称的去过什么“中美合作所”、也没有参加过共产党之外的任何党派。1955年5月政治审查开始后,半年左右公安部就查清了。后来历史评定,胡风的文艺思想超前,和当时的主流不协调,一些其他的因素使得文艺观念上的分歧变成了政治问题。有人为案件留个影像资料,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看,父亲认为是必要的。

小莲曾邀我去电影资料馆看影片,而我作为家中长女,每天有许多必须做的事情,不是随时走得开的,就未能踏入小莲的电影世界。不过时不时我们还会沟通一些信息,如香港卫视拍过两次“胡风集团”案的节目,其中一次编导还采访到舒芜,可惜他仍然没有讲出什么实质性的内容。我在电话中告诉小莲这个信息,她信心满满地说:我们的资料是最丰富的,《红日风暴》的发行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在2007-2010年间,小魏继续寻访案件中主动和被动的批判者,包括很多经历了延安整风的老人,共访问了44位,邀请他们讲述分享对胡风案的亲历和看法。当小魏和小莲谈起她后一半的访问时,小莲调侃地说:“这些事我都不知道!你真的被我拉下水啦!”之后,小魏用了数年时光,将超过一千万字的访谈稿整理成书,把人脉、文脉一起纳入,写成八百多页的大书《胡风:诗人理想与政治风暴》。其中,包含了84位受访人。书中没有孤立地叙事,议论也非一家之言。如此丰富的历史材料及十分开阔的人文视野,努力将事件还原回历史之中,是需要作者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的。该书目前是资料最丰富、最完整的“胡风集团”案件的历史记录。

小魏是胡风事件发生十多年后出生的,能完成这样一本书,令人惊讶。没有对历史的敬畏,没有对社会强烈的责任心,是绝对编写不出这样厚重的历史著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