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锦川,1984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之后长期在西藏工作,曾就职于西藏电视台。1992年回到北京,成为独立纪录片制作人,导演。曾拍摄作品《青稞》、《蓝面具供养》、《青朴–苦修者的圣地》(合导)、《广场》(合导)、《八廓南街16号》、《天边》、《加达村的男人和女人》、《沉船-97年的故事》、《拎起大舌头》 、 《粉墨春秋》 等。1997年,其获得中国首次由法国蓬皮杜中心授予的“真实电影节”首奖。
广场 The Square
张元、段锦川/中国/1994/100分钟/彩色/汉语/纪录
获奖展映:
八廓南街16号 No. 16, Barkhor South Street
段锦川/中国/1997/100分钟/彩色/藏语/纪录
记录了拉萨一个居民委员会中发生的事。八廓街是环绕拉萨大昭寺的一条街道,人们都认为八廓街是拉萨的中心。八廓南街16号是一个古老的院落,八廓街四个居委会之一的八廓居委会就在这个院子中办公。这个居委会以及在这里工作的人员是本片的主要角色。从治安管理到计划生育妇女儿童问题,从人口管理到商业摊点整治,从解决居民纠纷到文化扫盲,居委会的权利和事务是极其具体而且琐碎的。本片以时间为线索,根据不同的时事背景,通过居委会的工作细节展示出这个最基层的权力机构与居民们的关系。
天边 The Ends of the Earth
段锦川/中国/1997/140分钟/彩色/藏语/纪录
《天边》记录的是发生在西藏西部高原——帕拉草原上的故事。桑珠和饶杰两家是生活在帕拉草原上的牧民,也是本片的主角,通过他们整个冬季和夏季的生活纪录,我们能够看到帕拉人的日常生活和劳作情况。由于地理和生态条件的制约,帕拉至今还保存着古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在今天仍然生机勃勃。
但是,现代文明随着自由经济的兴盛而无孔不入,帕拉这个遥远的牧场也不能幸免。随之而来的是戏剧性的冲突和面临这种冲突的尴尬和无奈。现代文明与传统模式较量的结果谁也无法预知,但是帕拉正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令人兴奋也令人忧伤。
沉船——九七年的故事 Sunken Boat
段锦川/中国/1998/54分钟/彩色/汉语/纪录
1997年春,来自北京的一队人马进驻丹东东港大鹿岛,开始了一场庄严的打捞行动。他们的目标是一个世纪前在中日甲午海战中沉没的中国战舰,邓世昌所在的致远舰是打捞任务的第一重点。
参与这场行动的主要力量包括专门组织的打捞致远舰领导小组、打捞专家、地方政府和赞助企业。从策划探摸仪式新闻发布会,到排除一个又一个猜测地点,半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打捞队起初的雄心勃勃变成了忧心忡忡。最后,终于在另外一片海域中寻到两块锈迹斑斑的疑似战舰残片,送回北京,向专家鉴定组和声势浩大的全国性募捐活动交上一份差强人意的答卷。
拎起大舌头 Interesting Times: The Secret of My Success
段锦川/中国/2002/75分钟/彩色/汉语/纪录
吕国华是翻身村的计生委员,大小算个村干部。但是计生委员是个得罪人的差事,许多同行的家里不是柴禾垛失火了就是稻子垛让人给祸害了。好在吕国华面儿大手宽,干了十四年村干部除了跟人动人打架之外还真没人敢把他怎么着。
2001年吕国华点儿有点背,翻身村出了个第三胎,这可是违背国策的大事。为此,一向对吕国华言听计从的村长李忠琴也跟他掰了。好在这年还赶上换届选举,吕国华略施小计,连任了三届村长的李忠琴只好灰溜溜地下台了。
获奖展映:
2002年荷兰阿姆斯特丹电影节纪录片银狼奖
暴风骤雨 The Storm
段锦川、蒋樾/中国/2005/89分钟/彩色/汉语/纪录
1946年秋天,一个名叫周立波的年轻人从热河来到东北元宝区,县委指派他为区委委员(后任区委副书记、书记)。他是元宝镇土改工作队副队长,他没想到的是,这段时期的特殊工作经历,成就了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第二年夏天,周立波写出了长篇小说《暴风骤雨》的上卷初稿。在后来的电影《暴风骤雨》,有一个角色跟周立波在元宝镇的形象职位十分相近。
赵光腚、韩老六、郭全海、白玉山等小说中的人物,都可以从元宝屯发现对应的人物原型。然而他们的命运又有着极为有趣的差异和相似之处。《我们的土地》以对《暴风骤雨》和元宝屯的追寻为线索,通过大量的访谈和历史资料,反应土改时期的东北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