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远未停止

影片的主人公有两个:老贾和他的妻子尚英
老贾原是大城市的白领,因为有着改良农业的伟大抱负投身农村承包土地搞起了自然农法种植。

所谓的自然农法就是一种不用化肥和农药种植出有机蔬菜和食物的古老种植方法。
家在上海的尚英被老贾这种独特的性格和抱负所吸引,毅然放弃大城市的优越生活与老贾一起投身农村。

故事从这里开始了
影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老贾的自然农法的种植过程。
秋天,金黄的麦子收割后,老贾的自然农法耕作开始了。
这是老贾做自然农法的第四个年头,四年里,老贾并未有太大收获。
加上乡亲们的嘲讽和不理解,老贾渐渐有了颓意。

但老贾仍然强打着信心,白天在土地里劳作,晚上和朋友们开研讨会,阐述自己的抱负和自然农法的未来。

老贾虽然一直不被村里人理解,但却吸引了远在台湾的自然农法种植团体前来参观学习。

老贾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还被请上了《一席》分享自己的经历。

另一条线则主要讲述了老贾和尚英的生活。
和老贾放弃城市生活回农村种地不被理解一样,家在上海的尚英抛弃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跟随老贾一起奔赴崇明岛种地的做法同样不被很多人理解。
但尚英却并未顾及太多,坚定的选择了自己的爱情,甚至还因此气病了父亲。

季节更替,转眼到了收获的季节,老贾自然农法种植的水稻开始收获了。
与水稻一同收获的还有他和尚英的孩子。

但生活并没有因为孩子的到来而变得美好。
在尚英生下她和老贾的孩子后不久,老贾和尚英离婚了。
老贾回到了北京,找到了新的女朋友。
新女友相比尚英,对老贾更加依顺,这也使得老贾更加满意。

尚英则坚守在崇明岛,一边坚持自然农法种地,一边独自抚养着孩子。

你可能会觉得意外,老贾不是和尚英挺好的嘛,怎么会离婚呢?
其实当我们回看的时候,会发现,其实婚姻的裂缝其实早就凸显。
性格同样要强的两个人,都不喜欢被人指挥,在这个过程里明显老贾占了上风。

本来这种矛盾还可以用沟通的方法来解决,但老贾的大男子主义和强势却把这条道路堵死了。

当你以为导演只是肤浅的展示一位负心汉又或者一个爱情悲剧的时候,导演则把思考引向了更深的方向——对中国家庭中女性命运的思考。
影片里有一幕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从田里耕作完的老年妇女扛着劳动工具回家。
这时响起尚英的画外音:
“阿姨在地里头种菜,我当时心里比较烦闷,因为我觉得我又要工作,又要做饭,我挺烦闷的,我就问那些阿姨’你们年轻的时候是不是也要做饭’?

每一位阿姨都跟我说‘哇,哭死了,又要做饭,又要带小孩,又要劳动’
我听他们这么一讲,心里就平和了,我说那可能女人都是这样吧,年轻的时候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之后,都是要拼命的付出的,等我六十岁以后,小孩也大了,或许就可以轻松起来了,我觉得这可能是人生的规律,所以我就认命一点吧。”
顾晓刚虽然是位男性导演,却不失细腻和深刻的观察,这点确实难得。
影片里还有一个细节让我感动。
尚英生育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
尚英对着镜头回忆着一些事情。
这时镜头切换到最初拍摄的尚英.
尚英对着镜头说到:人老了以后有两种,有的人会变得非常开明,有的人会变得非常的固执和狭隘,我老爸老妈属于那种年轻时开明、年纪大了之后就非常固执和狭隘那种。

其实联想到尚英的执着做法,我们大概能猜出尚英父母“固执和狭隘”是因为什么。
无非是想让女儿过得幸福,无非是担心女儿过得不幸福。

但当时的尚英决定不做父母那样的人。
经历过这么多的事情之后,尚英重新回看过去,发现之前对父母的评价太片面了,其实父母身上还是有很多优良品质的,自己也继承了很多。
但人生总是这样,经历前觉得自己懂得很多,经历过后才发现那不过是一种“自大”。

结尾,田野上,一位妇女正在躬身劳动。
远处天空渐渐泛白,清晨的薄雾也在慢慢散去,生活远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