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就是性别的“界限”,如同种族、如同文化,交流和跨越都不那么容易。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体,角色示范的力量十分强大,如果创作者和观看者都仅仅从个人道德立场出发,很难达到有效的对话。
作为观众,如何解读电影中的性别密码?如何体会观看的快感?如何看待电影中的人物?
最近《你好,李焕英》的票房成绩,令大家瞠目结舌,回顾近些年女导演票房过亿的作品,的确凤毛麟角,但也还是有,比如赵薇的《致青春》。自从2017年以来,各大影展增加了女性选片人的人数,开始重视入围女导演作品的比例,这不是一种“照顾”,而是一个迟来的关乎“平衡”的努力。

BBC记者采访纪录片导演魏时煜老师时,她谈到最初感受到女性导演常常被遗忘时,希望把研究重点转向女导演时,她的院系主任曾经替她担忧,这个研究到底有多少前景?十年之后,女导演研究、女性电影研究,已经成为电影研究的前沿。魏老师说:“这个研究不是关乎‘主义’,而是希望年轻一辈的观众,能够有平衡的选择。


卫禹兰老师谈到,她在讲授“大众传媒中的性别”一课时,比较其他课往往引起更多的争议和讨论,而在争论之中,很少有同学能够站在对方的性别立场上思考。这就是性别的“界限”,如同种族、如同文化,交流和跨越都不那么容易。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体,角色示范的力量十分强大,如果创作者和观看者都仅仅从个人道德立场出发,很难达到有效的对话。
两位老师曾经共同研究早期女性导演的境遇,探索电影还处于新兴媒体的时代,女性创作者所获得的机会和做出的成绩。在追溯“女性电影”(中国电影史家曾称为“妇女题材电影”)作为类型片的发展过程中,她们也同时关注男性导演的佳作,比如费穆的《小城之春》、关锦鹏的《阮玲玉》等女性电影经典。

我们当然注意到,一百年后的今天,女性导演的境遇似乎终于开始改善。女导演终于获得奥斯卡奖,《小妇人》终于有了女导演的版本,漫威和 DC 大片也有女导演排队加盟。我们的微电影和短片平台,也有了不同代女导演主导的《听见她说》系列。口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尊重和理解,因为这不仅是身处网络时代的我们所需要的品质,也是我们每个人拥有幸福的关键。


两位老师将在这次课上和我们共读的三十六部电影,都包含十分有趣的性别表达。(影片包含但不限于《燃烧女子的画像》、《无依之地》、《金陵十三钗》、《指匠情挑》、《小姐》等)
作为观众,如何解读电影中的性别密码?如何体会观看的快感?如何看待电影中的人物?
作为创作者,如何处理人物之间的性别和权力关系?如何以平等的态度去创作?
我们这次邀请的魏时煜老师,是加拿大阿尔伯达大学电影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教授,但她也是纪录片导演,香港导演会会员,做过剧本医生。
魏老师的著作包括《东西方电影》、《霞哥传奇:跨洋电影与女性先锋》(与罗卡合著)、《女性电影:对话中日女导演》(与杨远婴合著),纪录长片作品《金门银光梦》和《古巴花旦》均入选上海、香港、北京国际电影节。

我们还邀请了香港城市大学媒体艺术学博士,影评人卫禹兰老师,她的评论文章散见于《明报》、《亚洲周刊》、《字花》、《城市文艺》、虹膜电影公众号等媒体。
两位老师将共同以电影为镜,聊聊《电影中的性别意识》。
你将听到:
电影中的性别架构是怎样的?
女性凝视、男性凝视的规范意义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耽美是女性欲望的表达?
性别平等真的有可能实现吗?
……
6天时间,24个问题,36部电影。这些只需要掏6张电影票的钱就可以获得。

在后浪电影学院里,帮你和最懂电影中的性别表达的人,一起解读女性主义。3月18日20:00-21:30,两位老师将提前以直播形式跟大家线上打招呼,提前放送知识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