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震,豆瓣无词条的这几部电影终于可以看了!!


“灾难是一个特殊的背景,在这个不同寻常的背景下,人性的光明和阴暗被凸显的一览无遗。”

——杜海滨

 


在Narratage+本篇文章留言,点赞最高的三位可免费观影以下影片,截止日期9月15日。

《1428》

杜海滨导演2009年作品,于威尼斯电影节完成世界首映,影片分别拍摄于震后10天与震后210天,记录了受灾一线的本地群众的真实状况,本片也是最早完成的关于512大地震的独立纪录长片之一。

2008年5月12日14 :28, 四川大地震发生。

第一部分:地震后10天。

公众的悲痛欲绝、救灾的十万火急,在铺天盖地的报道和施救之中,“生存”成为最重要的一个词:竭力寻找搜救亲人的个人、痛彻心扉的家庭,救出山里受灾养猪场的牲畜,在倒塌的瓦砾间收集菲薄的报废金属……废墟之上,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在游荡,就像塔罗牌中的“愚人”,冷眼旁观近乎荒谬的厄运突如其来降临的悲惨世界;一位和尚与一位道士这样总结了地震:“地震的肆虐,是因为土地爷已经长久不被供奉在我们的庙宇里了……”。

第二部分:地震后210天。

四川的这个严酷隆冬,村民正在准备农历新年的庆祝活动。重建计划和救灾资金落实中的问题,让流浪汉和他的亲人颇为不满。为了迎接中央领导的到访,彻底的村庄清理和帐篷难民安置正在进行(显然每个人都将在冬天到来前住进新安置房的诺言还没法完全兑现)。简易安置房区,质量低劣的变压器造成停电,中断了大家的晚餐。

新年的早晨,俯瞰北川-受灾最为严重的县城:游客们络绎不绝地到来,不时与兜售最悲惨场景DVD光盘、纪念相册的摊贩讨价还价,在7万人顷刻丧生的废墟前带着观光意味拍照留念……

 

《众生》

陈心中导演2009年作品,影片拍摄于汶川大地震的半年之后,展示了重灾区什邡市红白镇和起周边地区几个普通人物和家庭的灾后重建的生活。其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是当地一个道观的主持62岁的林理峰。因为道教在其方法论上,存在直接干预现实生活的各种手段,诸如看风水,解孽生祸事等等,所以当地灾民带着灾后生活和精神状态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向林主持求助,反映了人的生存在突然受到重创之后,对信仰和神性力量的需求。

这是一部拍摄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纪录片,主要人物是一个在破败的道观里一心为灾民超度亡灵、消灾祈福的道士;一对在地震中失去儿子之后,再次怀孕,一心盼着新生命降生的中年夫妇;和一个失去了唯一的孙子之后,靠在简易棚里为村民理发来打发老年时光的剃头匠。村民们表面的生活平静如水,但在波澜不惊的生活表面之下,是难以弥合的深深的伤痕。

 

《掩埋》

纪录影片《掩埋》以冷静、客观的视角深入、真实地再现唐山大地震那一段被掩埋的历史 ,那一段历史到底埋藏了多少鲜为人知的真相、痛苦与心酸,也许埋藏更多的是无奈。无论我们承认与否,真相是无法被掩埋的,历史永远是存在的。

影片通过采访事件当事者,以倒计时的方式详细再现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预测和漏报经过,以及因当时政府对地震漏报的漠视态度而导致2008年汶川地震悲剧的重演。

导演阐述

1976的唐山大地震留给世人的疑问太多,地震前唐山的地震工作者和北京的地震专家都曾发出过临震警告!但最终却以超过24万人的生命被掩埋为代价,造成了震惊中外的大悲剧。这到底是为什么?2008年汶川大地震约10万生命被掩埋。面对惨绝人寰的大地震,人类一次又一次的重覆著悲剧的发生。人们仅仅是把金钱和无味的泪水献给不幸者,这是人类的悲哀。一个民族必须有勇气正视本民族的弱点,这个民族才能有希望。

 

《去大海的路上》

曾留学加拿大的古涛在2010年后开始专注于纪录片的创作,其作品《去大海的路上》曾于2010年在加拿大上映,本片研究的是两个地震幸存者的梦想,记忆和感官知觉,抒情和困扰,反映了灾害日益频繁时期脆弱的人的条件。古涛的新作《驯马》获得了南特三大洲影展的最高奖。

电影作者古涛在2008年震后5个月后在地震灾区进行了实地走访并拍摄了这部短片。这是一部用8毫米与16毫米黑白胶片拍摄的作品。作者采用纯手工的光学印制(optical printing)实验手法将纪录片素材与抽象影像融汇成独特的影像表达,加以丰富的声音设计(sound design),呈现出现实结构中的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