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牛” | 《奶牛》导演创作手记及观众短评

凹凸镜DOC  01/11/2021


我在她身上看到了整个世界

影迷朋友们,

你们想知道奶牛是如何度过她的一生的吗?

由BBC制作出品的纪录片《奶牛》通过低视角的镜头拍摄,将奶牛在人类干预下吃草、交配、怀孕、生育等日常生活一一展现。

本片作为第五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的开幕片于杭州展映,在影片中重新思考何为“牛”,何为“自然之灵”。

 

 

这是一部直白、细腻且残酷的纪录片。我们通过摄影机看到作为人类生产工具的母牛,是如何度过她的一生。

 


以下为导演创作手记。

奶牛
Cow

英国|94分钟

《奶牛》海报


文|安德里亚·阿诺德(Andrea Arnold)阐述

*本文中所使用的剧照和预告片由和观映像独家授权

 

每当在生活中感到烦恼、迷失或不堪重负时,我会从自然中寻求慰藉。它总能让我不务空名,再次找回自己。  

 


就像一些先天观念,这是自然形成的,并非后天习得。而其中一个原因是,我的童年过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妈妈在16岁时生下我,22岁的时候已有四个孩子,爸爸只比她大几岁。我幼年时,就很少见到他;等我长到10岁,他更是彻底地消失了。

《奶牛》剧照


于是乎,在绝大部分的童年时光里,我在北肯特郡一处庄园中,过着神奇的散养式生活。庄园四周是无尽的荒野,我很小的时候就跑出去玩耍,一呆就是一天,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其他人家的庄园、白垩矿坑、废弃的老工业区、树林和高速公路,都是我的地盘。外出探险让我爱上了各种动植物——昆虫、鸟类、住家附近的流浪狗、旅行者拴在高速公路旁的小马、弹坑废墟积水中的游鱼和青蛙、生长在矿坑边的野草莓……关于这些地方的记忆依旧生动,那些熟悉的气味、声音、感觉和颜色仍然鲜活。  


我们养宠物,很多很多只宠物。还可以随便把动物带回家,根本没人管。记得那是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我走进一栋房子,发现里面有一窝小狗。其中有一只很瘦小,我觉得很可怜,就把他带回了家。我没向任何人征求意见,只是觉得可以带他回家。狗狗和我们一样,喜欢闲逛。我们从没给他戴过狗链或是项圈,我家的狗全都是散养的。他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惹了一大堆的麻烦。

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Andrea Arnold)旧照


我们真的很爱家里的动物,但它们都是误打误撞来的这里,我们照看动物的方式也没走寻常路。比方说,不把沙鼠关在笼子里,而是让它们在衣柜的抽屉中定居——套头衫、内衣、沙鼠,共享空间。我爸爸有时会去伦敦的布里克巷市场卖货。有一次,他带着我一起去,我看见一个摊主在卖一只小羊羔, 撤摊回家之前,我发现小羊羔还没卖出去,在我的央求下,爸爸同意把它带回家。小羊羔靠吃后院蔓生的杂草,长了个大个儿。它也常常宅在家里,如果有人敲门,就咩咩大叫。 


18岁那年,我离家去了伦敦,生活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的繁忙和成年人肩上的重担,改变了我与自然的关系。在城市中,自然并非触手可及。我不断地寻找着,因为它关系到我生活的根本。我学会了开车,开出城市。我还养了一条从街上捡回来的流浪狗,也养过猫。我想,我的生活虽然越来越忙碌,但与外界的联系却反倒在减少。有时,你会觉得大自然就“在那里”。坐在火车上或从汽车里眺望窗外时,总有莫名的失落感、抽离感。

《奶牛》剧照

 

赶路途中,在窗外最常出现的动物就是奶牛。它们在绿油油的牧场上吃草。宁静安详的田园风光,浪漫得像一幅画。我想知道,奶牛们真实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拍摄了这部纪录片。奶牛对我们而言是如此重要,给予人类很多很多,但我并不了解它们。是的,我投入了那个熟悉的场景,以观察奶牛们的真实生活。  


在本片开拍前,几位国际知名的科学家签署了《剑桥意识宣言》,宣告动物有意识,且感知程度与人类相当。 他们表示已有确凿的证据。 

《奶牛》剧照

 

这意味着什么呢?动物们能像人类一样,感知痛苦、恐惧、欲望、愤怒、喜爱、失落、沮丧吗?它们有同理心和意念吗?是独立的个体吗?是否有不同的个性?所有我接触过的动物,都让我觉得它们的确有不同的好恶和怪癖。那么人类食用的动物呢?奶牛呢?我在想,如果我们观察一头奶牛足够久,是否会有所收获?我完全不想试着去揣测她的想法,或暗示她拥有人类的情感。我只想静静地观察奶牛的日常生活,记录其中的美好、挑战和残酷。去观察、去看见——看见她。  


奶牛辛勤地工作,不是生小牛,就是产奶,一辈子都在做母亲。奶牛一生可能会产10到20只小牛。可是,每次小牛出生不久就会被带走,这样母牛的奶才可以为人类所享用。 

导演(Andrea Arnold )近照

 

记得有一次,我在丹麦的海边看到很多水母搁浅在沙滩上,奄奄一息。我花了挺久的时间,用小木棍把它们拨回水中。一对挽手走过的夫妇观望了一会儿,说道:“你不该插手,就让它们自生自灭好了,这是自然法则”。我想都没想,便回答说:“我知道,可我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偏要让它们回到水里”。  

《奶牛》剧照

 


人类是自然,是动物。即使占据食物链顶端,我们依然是动物,保留着许多动物的本能。 可是,对这一点的否认和抽离,似乎正让人类处于愈加危险的境地。这个世界除了人之外,还有无数的生灵。与它们的关系关乎我们的生存。为了引发更多的关注和参与,我拍摄了此片。  


我觉得,童年的散养闲逛和对动物的爱,是非常本能、自然和诚实的。 没有人约束我的行为,于是我便遵从自己的表达。儿时与大自然建立的关系不仅是场浪漫奇遇,我完全投入其中。快乐与痛苦并存,真实不虚。


我希望《奶牛》能对每一位观众产生一些影响,让他们不仅仅是和奶牛,或是其他有意识的生物建立联结,而是唤醒内心深处的认知和动物本性——我们每个人,与世间所有的生灵彼此相连。 

导演(Andrea Arnold )在第 74 届戛纳电影节

 

 

 

《奶牛》预告片

 

 

 

@黎小锋

纪录片导演、作家、教师

一头奶牛/无数头奶牛被剥削被掠夺的一生。明明是披着花布的挤奶工具/生育机器,却被人类称为“好姑娘”。

 


@杨潇

导演、编剧

并没有在范式上脱离人本主义(而它恰恰与现代性系统是一体的),但阿诺德坚守的立场还是那么动人,这方面的价值已经不可取代。

@冻鸦

制片人

我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部剧情片。一头名叫卢玛的奶牛,从生产下一头小牛开始,直到她被枪决(没错,是枪决)。拟人化的叙事,画面节奏音乐调度都将情绪表达的浪漫而美好,然而背后却残酷的没有一丝情感,犹如那个叫奥斯维辛的地方,生来就被钻头打孔上编号,生产和生产,都是工具,牛是人,人是看守。现在回想起来,那些美妙的画面简直冷酷的让人心碎。翻看影片资料,这位安德莉亚·阿诺德,不但拍过「鱼缸」,居然还是「大小谎言」的导演,简直电影电视纪录片全才了。

   


@苏七七

策展人,影评人

看了三个好片子,《雨永不停歇》,《可怕的孩子们》,《奶牛》。特别是《奶牛》,简直看到伤心。好纪录片让人感受到一种真实的感知与不屈从的良知。伤心之后又莫名得到鼓舞。在IDF干活一转眼几年,能参与放几个好片子也是生活的微薄意义吧。

@鹏宇

麻雀放映

《奶牛》是一部沉浸式且引人入胜的纪录片,讲述了工厂化农业的残酷性。本片的摄影机几乎永远不会超过奶牛的高度,让你直视他们,让你感受到奶牛经历的所有困惑和痛苦。看完不想再喝牛奶了。

 


@Vicki

影评人

与她其他的剧情片作品一样,这部电影在与世界黯淡、冷酷的本质做斗争的同时也承认了其超然的美。影片中有一些时刻,Luma凝视着牧场上空冉冉升起的星星,在一轮明月下,奶牛在树上的剪影,让直白犀利的影片流露出一些温情。

 


@脱氧核糖十三

豆瓣网友

导演带着「长时间跟拍任何一个人都能拍出属于他的独特的故事」的信念「那动物应该也可以吧?」的好奇策划出的纪录片,没有任何预设的价值输出,所有解读和评价都完全交给观众,然后导演自己面对着各式各样的反馈听得津津有味。在遇到这只个性和花纹都最合适的牛之后,本计划是完整呈现妈妈和孩子两头牛经历的一种循环,但最终选择停在了目前的结尾。连续看了几部糟心的结尾之后更觉得最后处理得最好。

 


@基瑞尔

豆瓣网友

你直视着她的眼睛,于是会让你望见忧伤、满足、勇敢、痛苦、麻木…叙述让位于跟随,一切都只交由镜头说话。与很热衷于被拿来对比的《贡达》截然不同的感受是,它来自一名已经熟稔风格、并且(相对)更了解的作者。配搭的流行歌曲,试图拟人化的生产过程;即使这是纪录片,Andrea也在用一种巧妙并且不遮掩的方式提醒着看客,镜头背后是谁,又曾想要展示什么。

 


@≌菩提风花

豆瓣网友

伟大的电影,这是我心中期待的以动物之眼去看去感受。我看到刚离开妈妈的时候就哭到不行了,后面结局时我已经有了准备,但厅里有个小姐姐哭得好大声,这一刻我们都只是一个渴望生和爱和自由的女性生物而已。Andrea和制片在场,她们说这是一部关于Luma的电影,无关其他,也拒绝谈论动保之类的话题,这很明智,因为此片关于seeing 和 be seen,不是越俎代庖惺惺作态,若观众有解读和启发那是观众自己的。

 

 
奶牛
cow

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

制片人:卡特·曼苏尔

制片地区:英国

类型:纪录长片

对白语言:英语

时长:94 min

2021年戛纳国际电影节 – 戛纳首映

*本片中国大陆地区版权由和观映像独家代理

纪录片简介

这部纪录片是对奶牛的思考,让我们离他们更近。看到他们的美丽和生活的挑战。不是以浪漫的方式,而是真实的方式。这部纪录片是关于一只奶牛的真实生活,并感谢她为我们做出的巨大贡献。当我看着露玛,我们的奶牛,我在她身上看到了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