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将消逝的具有人类学价值的纪录影片

于广义,1961年生于中国黑龙江林区,199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家、导演、独立影像作者。2004年开始纪录片创作,拍摄黑龙江即将消逝的具有人类学价值的纪录影片,关注北方冻土文化和社会变革中小人物的情感与命运。现已完成《木帮》、《小李子》和《光棍》,合称“家乡三部曲”。作品曾入围洛迦诺电影节、鹿特丹电影节、阿姆斯特丹纪录片电影节、温哥华电影节、尼翁电影节、香港电影节、迪拜电影节 、全州电影节 、东京FILMEX电影节 、俄罗斯彼尔姆电影节、澳大利亚悉尼电影节,维也纳电影节等近百个国际电影节并获十多项大奖。
木帮 Timber Gang
于广义/中国/2006/90分钟/彩色/汉语/纪录

记录了中国黑龙江省一群伐木工人真实的生活,展现冰天雪地之中人类最原始的生存状态。2005年春节,于广义回到家乡黑龙江五常县,和林区的伐木工人一起度过了禁伐令生效前最后的伐木季节,并把他们的生活拍摄下来,为这种即将消失的生产生活方式留下了难得的影像记录。
导演阐述:
我从小生长在黑龙江林区,《木帮》中的许多人都是我童年的伙伴,小时候放学后我们常去老伐木工人住的大棚玩,那里两铺大炕,住着好多个老光棍,他们大多是早年闯关东来林区的伐木工人,他们光着腚披个被讲述着满洲国时期山里那一个个神道道的故事,这些成了我那时最重要的文化生活和校外辅导。
离开家乡快二十年了,2004年冬天我又回到了那里,又走进了木帮,和他们同吃同住整整一个冬天,他们的一切深深地感染着我,拍摄中时常使我泪流满面,仿佛走进了一个时间隧道,老伐木人当年讲述的一幕幕又回到了现实。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们为了生存还要如此的艰辛,这就是我的家乡吗?于是我走近他们,真实的记录他们。
我有幸和木帮一同度过了一个寒冷漫长的冬季,见证和记录了他们一段真实的生活,当我全部拍摄完成下山时已是2005年的初夏,在这喧闹的城市后期剪辑又用了整一年的时间,每天整理着大量的素材带,感受着影片中的木帮和街上时尚的男女、传统的地域文化和现代的工业文明,砍伐中的森林和窗外飘过的沙尘暴。
这些就是我们所经历的这个时代吧!
获奖展映:
2006年 第4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站 年度十佳纪录片
2007年 第1届韩国首尔数字电影节 最佳导演奖、评委会奖
2007年 阿姆斯特丹国际电影节
2007年 温哥华国际电影节
2009年 第62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
2009年 第33届香港电影节
2012年 上海外滩美术馆
2014年 第9届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
2016年 罗湖越众历史影像馆
2017年 第二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
2017年 决绝: 1997年以来的中国独立纪录片展映
小李子 Survival Song
于广义/中国/2008/94分钟/彩色/汉语/纪录

在中国长白山深处,猎人、女人、流浪汉、两条狗还有一只猫,组成了一个家庭。他们住在一个废弃林场的破房子中,周围几十里内只有这一户人家,他们靠冬天狩猎,夏天放几只山羊为生。中国长白山林区历经百年砍伐,现在已无树可采,以此为生的人们大多数下岗失业。猎人原来是林业局职工,下岗后过起了现在的生活,流浪汉下岗后投奔猎人有了一个吃饭的地方。从此在这寂静的山谷中,有了人间的烟火和流浪汉苍凉的歌声。国家在他们住的山下修建了一个水库供哈尔滨饮用水,要求他们搬迁。冬天里他们住的破房子被扒掉了一半,一家人在风雪中等待着春天的到来。快过年了因偷猎被官方追查,来人搜走他们这个冬天捕获的所有猎物。猎人逃走了去了一个谁也不知道的地方,女人回了娘家。山里的雪越下越大流浪汉好听的歌声再一次在山谷中响起。
导演阐述:
《小李子》拍摄于中国长白山林区。那里是我的家乡,影片中的人物大多是我童年的伙伴和朋友。离开家乡二十多年了,我现生活在石油城市大庆,距长白山林区有四百多公里。2004年开始独立电影制作,长期拍摄记录山里人的生活,是我这些年的重要工作内容。我在山里长大,了解那里的历史和文化,我们正经历着快速发展的时代,旧有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每天都在消逝,抢救性的记录寄托着我对大山的眷恋,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历经百年砍伐现在山上已无树可采,以此为生的人们全部下岗失业,他们世代居住深山难以适应外面的生活,没有土地、没有工作,什么都没有。中国城市每年都在发展与变化,而贫困山区已被人遗忘,政府所看到的只是山里清澈的水源,而山里人的吃饭问题却没有人关注。贫穷使人性中所有丑恶的一面都展现了出来,自然环境的改变促成了人类社会“食物链”的形成,古老的狩猎到他这一代已变成了偷猎,有限的资源已成为人们生存的共同依赖,没人再遵守“山理山规”,套住的猎物谁碰上谁就偷回家中。猎人每天忙着布套子、设陷阱的时候,自己却已成为别人的猎物,当忙碌一个冬天终有一点收获的时候,背后那个真正的“猎人”开始出手了,最后弄的他无家可归。
拍摄中我每天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白天一同上山狩猎打柴,晚上睡在一个土炕上。房盖被扒后,天上下雪,屋里下雨。有一天早晨起床一摸棉裤全湿透了,原来棚上融化的雪水在上面滴了一夜,拧出水后又套在身上。2007年元旦,猎人带我下山给机器充电,当我走进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的时候,觉得这里太繁华了,农家小卖店货架上一堆过期的食品对我充满着无限的诱惑。40瓦的电灯那样明亮,灯光下黑胖的农妇也变的性感时尚,我真实的体会到在极度孤独的环境里,人会有怎样的一种改变。猎人一家在这里已经生活四年多了…
影片2006年10月开机,拍摄了近一年的时间,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如今小李子的歌声仍时常在我耳边响起…
谨以此片献给所有善良的人们。
获奖展映:
2008年 第5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 独立精神奖
2008年 第2届韩国首尔国际电影节 最佳导演奖
2008年 第8届东京FILMEX电影节 评审团大奖
2008年 第5届迪拜Dubai国际电影节 评委会奖
2009年 第33届香港国际电影节 最佳纪录片人道奖
2009年 第9届俄罗斯彼尔姆国际电影节 佛兰哈迪大奖 、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
2009年 第47届维也纳国际电影节 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
2009年 第4届云之南纪录影像展
2010年 印尼亚洲电影节 纪录片奖
2012年 上海外滩美术馆
2016年 罗湖越众历史影像馆
光棍 Bachelor Mountain
于广义/中国/2011/104分钟/彩色/汉语/纪录

黑龙江林场的树林被砍光,以此为生的人们纷纷下岗,失去生活来源之后,林场的许多女人都进城打工。当这些女人面对富有的山外世界时,她们再也没有回到林场的愿望,不少的家庭就这样分解,夫妻双方离婚 。生活在林场的伐木工人三梁子为人淳朴憨厚,他是典型的下岗木帮,妻子走出省城后三梁子成了光棍。三梁子住在垃圾堆一样的地方,他只有几件衣服,一床一桌一凳,但心里却揣着一份纯洁美好不计回报的感情。三梁子爱着邻村的老姑娘,而老姑娘却永远不会爱上他 。
导演阐述:
娶妻生子、传宗接代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事情,可在山里却成了光棍们一生的困惑与追求。《光棍》拍摄的地点是中国最北部的林区,由于上百年的砍伐,山上可砍的树木越来越少,伐木人因此失业。为了生活,山里的女人像水一样的流向了外地,一个小林场游荡着几十条光棍。前几年有人带来一批朝鲜女人,只要花上七八千元钱就可以买来作媳妇,可是沒过上几年她们生下个孩子全跑了,听说偷渡去了韩国。还有外地女人趁机来骗婚的,最后弄得光棍们人财两空。
三梁子和那些光棍相比他是幸运的,因为他心中一直装着爱情。他暗恋着老姑娘己有十年,他表达爱的方式就是帮人家干活。他生活在自己虚拟的爱情当中,他虚拟了这份爱,又享受着这份爱,他无怨无悔。或许这份爱永远都不会有结果,但老姑娘已经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光棍》拍摄了两年多,是我自2004年回到家乡后完成的第三部作品。我要用电影告诉我们的后人:你们的前辈或同胞,他们为吃饭、为爱情曾经是这样的活着……
获奖展映:
2011年 第17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 纪录片银奖
2011年 第35届香港国际电影节
2011年 第3届杭州亚洲青年电影节
2012年 第9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 年度十佳纪录片
2012年 第27届德国慕尼黑电影节 评委会奖
2012年 第41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
2013年 法国巴黎中国纪录片电影节 评委会奖
2013年 第5届云之南纪录影像展
2013年 第三届(欧洲)中国银幕电影节(Lesécrans De Chine)
2016年 罗湖越众历史影像馆
跳大神 Immortals in the Village
于广义/中国、日本/2017/111分钟/彩色/汉语/纪录

年近七十的老胥生活在中国东北的一个小山村,他是方圆百里很有名的二神(萨满)。他年轻时当过老师和生产队会计。寒冷的日子里,他敲打着驴皮鼓哼唱起古老的神调,请来各路神灵。神灵附在大神的身上,昏迷的大神在我们看不见的世界里搬来救兵,为乡邻施法、取药、占卜……
影片通过二神老胥串联起几位大神和他们的家庭。纪录了神秘的萨满背后人 与人之间、人与神之间、神与神之间生猛离奇的故事。
获奖展映:
2016年 第十三届北京独立影像展
2017年 东京FILMX国际电影节
2018年 西湖纪录片大会 纪录之光展映
2018年 韩国EBS国际纪录片电影节(EIDF) 特别评审团奖
2018年 第二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
编后:独立风景文献计划档案基于互联网络的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已具备公共性,部分文献涉及访谈类文章未向相应涉及对象获取授权,如有版权方问题烦请私信公众号后台或联络文献计划小助手),本计划所有梳理档案均保持一定的客观性,真实性,(部分作品详细信息均未与相应作者核实,读者如有信息反馈,烦请评论或私信公众号后台)不代表项目小组的所持观点,独立风景项目公众号仅呈现出梳理文献的文字部分,详细视觉文本将在“独立风景文献计划”常规展览中展出。独立风景文献计划所发布的个体档案等文献均不分排名先后,根据整理时间以及相关文献的内部联系关系进行发布。